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发布会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2 月 2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007年2月27日9:30,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谢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章建刚、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锋等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

[主持人谢寿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07年春节刚过,在这样一个时刻召集这样一个会,首先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春节愉快。

(2007-02-27 08:55:19)
[主持人谢寿光]:

今天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这儿联合举行中国文化产业形势分析暨《文化蓝皮书》发布会,在会议开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出席今天会议的领导。

(2007-02-27 09:16:07)
[主持人谢寿光]:

中宣部文化体质改革办公室主任张晓虎同志;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庞井君同志,他是我们社科院的博士;社会出版总署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同志;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蓝皮书》的主编张晓明研究员;文化部产业司规划处的吴江波处长;国家发改委体改所研究员齐勇峰;清华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李继东博士。

(2007-02-27 09:18:36)
[主持人谢寿光]:

我们为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也为今天新闻媒体的踊跃出席我们的会议表示欢迎和感谢。由于媒体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不再一一做介绍。下面有请中宣部文化体质改革办公室主任张晓虎同志发言。

(2007-02-27 09:22:20)
[张晓虎]:

非常高兴参加这个发布会,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交大联合国内的专家学者编制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应该说在我们国家文化建设、文化体质改革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我们社科院的一个重点项目。我作为文化体质改革工作一线的工作人员,非常希望,也非常高兴地看到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们国家文化体质改革自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正在健康地发展,改革和文化事业、产业文化的发展需要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应该说蓝皮书作为记录历史、研究改革实践、预测改革的发展,对于研究指导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007-02-27 09:23:17)
[张晓虎]:

借此机会,我请我们新闻界的朋友关注和支持我们的文化体质改革,应该说从十六大以后我们搞了两年多的试点工作,现在在全国普遍铺开,由各省确定试点,全面地推进文化体质改革。这几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很好,我们在推进文化体质改革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新闻界和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在这里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7-02-27 09:24:41)
[张晓虎]:

最后,我还是愿意从学术界,特别是社科院,还有北大、清华、人大、上海社科院、交大等等,若干院校和社科机构积极合作,来共同推进我们国家的文化体质改革和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十六大以后我们党中央对文化建设提出的一系列的新理论、新论断,结合我们国家文化体质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深入研究我们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地丰富我们新的文化建设理论,来不断推进我们的文化体质改革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谢谢大家。

(2007-02-27 09:25:02)
[主持人谢寿光]:

感谢张主任。下面有请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庞井君副主任讲话。

(2007-02-27 09:26:05)
[庞井君]:

我很高兴参加2007年文化产业蓝皮书这样一个首发式,首先我代表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对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应该说编写一个行业的蓝皮书,对这样一个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我自己认为这样一本蓝皮书可以成为“三个平台”:一个是可以成为我们展示一个行业成就,行业发展成绩的展示平台;第二,这样一本蓝皮书可以成为我们业内的同志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第三,这样一本蓝皮书可以成为政府决策咨询的平台。

(2007-02-27 09:26:31)
[庞井君]: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文化产业蓝皮书编写起步很早,到目前为止是第六本,我们看到它的编写水平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在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质改革当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是广电总局直属的政策研究机构,这个研究中心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编写广电蓝皮书,我们2006年已经编写了第一本广电蓝皮书,2007年的蓝皮书我们也正在编写过程当中,在我们广电蓝皮书编写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化产业蓝皮书的启发,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的很多老师都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也表示感谢。

(2007-02-27 09:27:11)
[庞井君]:

我想,在今后的发展当中,我们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愿意和中国社会科学原文化研究中心,我们广电蓝皮书的编写也愿意和文化产业蓝皮书编写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今后预祝我们文化产业蓝皮书越编越好,预祝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质改革取得更大的成就。谢谢大家。

(2007-02-27 09:27:54)
[主持人谢寿光]:

谢谢庞主任。下面有请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讲话。

(2007-02-27 09:28:12)
[郝振省]:

谢谢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的领导和同志们,谢谢刚才讲话的张主任和庞井君副主任,我觉得今天这个新闻发布会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已经是一个标志着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向纵深进行,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蓝皮书不断的精细化,是相互推动的,相互作用的,而且我要告诉大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也从文化产业蓝皮书里面得益不浅,中国出版总署也是受这个启发,这个我是承认的,就是看到晓光同志一直搞蓝皮书,中国出版总署如果不搞出版蓝皮书说不过去,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也搞了一个中国出版蓝皮书和国际出版蓝皮书。

(2007-02-27 09:28:36)
[郝振省]:

这几年还派生出了另外两个研究报告和全国国民阅读的调查,这些也得到了一些反响和肯定,我觉得要承认蓝皮书对业界的作用,这套蓝皮书我也参与过写作和编纂,但不是太到位,总的感觉是要不断加深,要不断发挥它对业界的参考、借鉴和支撑作用。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非常重要,所以我也对它今年的隆重推出表示衷心的祝贺、祝福和祝愿。

(2007-02-27 09:29:43)
[郝振省]:

同时我也想借此机会汇报一下,我们出版科研所和文化产业相联系,今年干什么事情?有几个重点,也给新闻界的朋友们和专家们做一个汇报,我们是一个互动,今年我们研究所根据中央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总的部署,我们现在在做这么几件事情,有三个着力点。

(2007-02-27 09:32:14)
[郝振省]:

第一,国家的文化体制,特别是我们出版业、出版单位和发行单位的试点扩展要向前推进,一个是出版集团、一个是发行集团、一个是出版社,分这三个类别。从出版集团来讲,需要总结,特别是上海和辽宁的集团来形成规范性的文件。发行集团通过四川和浙江的模式;出版社投入邮电和电力出版模式。这是一块,也是非常紧迫的。

(2007-02-27 09:32:49)
[郝振省]:

再一个重点是,我们今年要办一个数字出版科研年,数字出版已经是非常紧迫了,非常的严峻,之前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民营企业老总到我那儿,他说他现在数字很衰退,他是搞连锁的,我说为什么衰退,他说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其他新闻起的替代作用太多了。我拿了一本我们最近搞到的电子纸阅读器,就在我的身边,可以比解放日报、宁波日报等等的订户最早看到这个报纸的传播,无线传播就是网络传播,这么一个小小的东西很薄,而且翻阅是很人性化的,里面还带有图书馆等其他一些功能,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原来的销售模式、出版模式,对这个行业是非常有影响的。

(2007-02-27 09:33:52)
[郝振省]:

第三个要点,国家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正在根据中宣部和总署的安排,怎么样加强出版业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份它的作用。还有市场的管理问题,宏观的环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肯定有一个侧面凸显了文化蓝皮书的重要性。我们都在祝贺它的出版,我想关键要看它最后对我们真正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能产生多大的推动作用,我期待着,也相信它能够不断地发挥它实实在在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产业的推进,也反过来使得这套书越来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谢谢大家。

(2007-02-27 09:35:38)
[主持人谢寿光]:

感谢郝振省所长的鼓励和长期对我们的支持。这本《文化蓝皮书》正如郝振省所长刚才说的,是第六本,也是在中国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早推出的文化产业的年终报告,每年从我们自身的感觉它对推动我们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今年这本蓝皮书是在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的前提下,也是在即将召开的“两会”前夕,向整个社会发布,而且大家今天拿到的都是刚出来的,所以这个资源应当是共享的,到底对06年中国的文化产业状况,以及07年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势,包括刚才郝所长、庞主任、张主任提出的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作为专家的观点怎么样,下面有请文化蓝皮书的主编张晓明研究员给大家做关于2006年文化产业形势和2007年文化产业形势的主题报告。

(2007-02-27 09:37:06)
[张晓明]: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的张晓虎主任、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研究所的郝振省所长和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庞井君副主任。他们刚才对我们的《文化蓝皮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7-02-27 09:38:26)
[张晓明]:

在这里首先表达的是对这几位领导和他们对我们社科院《文化蓝皮书》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因为我想说《文化蓝皮书》我们始终认为它是一个公共的平台,社科院作为文化研究中心来讲我们只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请到了这些真正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领导和推动作用、研究的机构,和专家学者,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想社科院文化中心的六本蓝皮书是不可能这样走下来,或者达到目前的影响。他们都很谦虚,只讲了他们从蓝皮书得到的启发,我想在这里说的是,我们蓝皮书从他们那里得到的支持恐怕更大,这是一点我想说明的。

(2007-02-27 09:39:25)
[张晓明]:

第二点,今天这个会非常感谢出版社组织了这样一个会,我明显感觉到今年来参加会的新闻界朋友比去年多,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我们这个蓝皮书总课题组的其他两位主编有一位正在美国访问(张卫光研究员、音同),还有一位到台湾去了(胡伟林教授、音同),这个课题是三方的合作,但是两方主要参加纂写蓝皮书报告的班子,三方联合发布,中国社科院、上海交大。因为上海交大国家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也是文化部下属的一个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所以现在在很多的工作上文化部退到幕后,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但是在很多公开的场合文化部领导同志也并不想站到最前面,在此我想向大家说明这点。

(2007-02-27 09:43:13)
[张晓明]: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想说,文化产业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还是一个非常新兴的产业,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对于这个产业的认识问题还是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组织出版这样一本《文化产业蓝皮书》,包括我们的课题组每年撰写一个年度的蓝皮书总报告,对于我们几位的执笔人来讲始终是一个挑战,我们在研究和撰写的过程中也安排了一些程序,比如每年在三四月份的时候会有一个编委会主要成员会的讨论,对于年度性的主题我们会有一个初步的研讨,一般到年中七八月的时候会有一个撰稿人的会议,到了10月份左右,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对于年度性报告的研讨。在这期间参加整个主报告的讨论,甚至局部性的工作的同志很多,我们在这个报告中后边都把参加工作的同志进行了介绍。

(2007-02-27 09:44:53)
[张晓明]:

今年的文化产业发展在标题里面大致表达出了我们的基本判断,走进“十一五”,就是说今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视野实际上概括了我们今年对06年以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的走势,下面我想根据这个总报告的三个部分做一些提示性的介绍,因为今天我们请到在场的专家,还有行业报告的一些主要的撰稿人,其中包括广电的报告是传媒大学的李继东博士,出版这块是郝所长他们研究所给我们提供的,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大家还可以在下面继续提问,我在这儿只做一个提示性的介绍。

(2007-02-27 09:45:50)
[张晓明]:

总体判断:我们每一年蓝皮书都有一个对于已经结束或者说在我们起草这个报告时即将结束的这一年的总体形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里面实际我们对总体形势有三点基本判断:

(2007-02-27 09:46:38)
[张晓明]:

第一点,宏观形势的总体判断。这是在我们总报告的第一页,我们提到了三大事件,也就是说1月12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这个文件出台的是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而且对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做了部署,这个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文件。

(2007-02-27 09:47:06)
[张晓明]:

第二个文件是9月13号,“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颁布,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跟五年计划同时颁发的文化发展的纲要,这在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是10月份,刚才谢社长谈到了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我们下面有一段话:我们认为这三个文件是指导“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当然也是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发展任务,以及战略方位,其实用“战略方针”这个词也可以,但是我们认为战略方位更确切一些,因为实际上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先进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方面,只有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的目标之下,我们才能够明确它的真正战略意义。

(2007-02-27 09:47:34)
[张晓明]:

根据这样三个文件或者说三个重大事件,为我们揭示出来的整个发展特点,我们是这样一个综合判断:就是说十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改革为中心环节,“十一五”第一年所展示出来的趋势性的特点就是以发展作为基调,这里面有这样三句话:“根据发展的需要理解深化改革的任务,以改革的举措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发展的成效检验改革的成果并最终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这个我们是根据06年的三大重要事件总的形势发展,对于“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一个大的判断。

(2007-02-27 09:48:19)
[张晓明]:

根据这样一个判断,我们认为“十一五”期间的文化恐怕是需要有一些更加基本的问题要研究,它跟“十五”比较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体制性的变量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要有所降低,我不是说改革,因为改革还在进行之中,还在深化,我们只是说改革的形势会有所不同,因为试点结束,文件出台对于我们目前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稳定的苗头,有这么一个基本稳定的前景。

(2007-02-27 09:48:46)
[张晓明]:

下边更加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性作用。这涉及到一个新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多吸取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经验,更加需要关注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角度看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成为基调,市场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它会进一步发挥。这是第一个总体判断。

(2007-02-27 09:49:37)
[张晓明]:

第二个总体判断,是根据统计数字的判断,这个可能更加要靠近文化产业本身。因为这几年在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时候,我们始终有一个比较大的困惑,文化产业本身统计数据不全,03年试点以后在中宣部领导下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行业分类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课题组,这个课题组在04年制订了一个基本的统计指标体系,在05年拿出了第一次统计结果,但是与此同时国家开展了第一次全面的经济普查,这个第一次经济普查实际对我们国家整个的经济发展盘子又做了一个重新的估计,很多基础的数据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2007-02-27 09:50:10)
[张晓明]:

我们大家也知道,调查结果公布了以后,国民GDP一下涨出了三万多亿,特别是在第三产业里面占了10个百分点以上,根据这个经济普查的数据,06年5月在深圳会议上第一次发布了根据经济普查数据重新率选出来或者统计的文化产业数据,这个数据应该说今后是文化产业统计的一个新的基础,或者一个新的起点,这个数比较实。

(2007-02-27 09:51:15)
[张晓明]:

这个统计的结果显示,06年的时候我们文化产业增加值3440亿,05—06年的数字可以根据增长速度来计算。06年的数字应该是在今年5月份的龙博会上公布,这个数字表明,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从总量上讲扩大了,但是我们也看到结构实际上更加合理了,根据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这里面引出了三个数字:第一,叫做经营性产业单位和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比较,经营性产业单位大大高于公益性事业单位,说明文化产业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服务部门了,整体上讲更多的文化单位已经是产业单位。

(2007-02-27 09:51:39)
[张晓明]:

从法人单位注册的类型上看,外资、外商、港台、港澳台商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从所有制说明我们文化产业领域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领域。从所有制类型上讲,公有占51%,非公占49%,基本是一个平分天下的局面。说明我们国家文化产业领域投资多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所以我们说从这个结构来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我们在这个总报告中也指出,文化产业统计数值目前来讲,根据我们的分析是偏低了,因为文化产业本身比较难以统计,本来我们说第三产业就是国民经济最难统计的部分,因为它产业门类比较多样,而且统计基础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恐怕是一个相对来说最难以统计的部分,所以我们认为从数字上来讲被低估的可能性比较多,但我们现在只能依据这个统计数据。这是第二个:根据统计数据做的一个总体判断,总量不大,但是结构比较合理。

(2007-02-27 09:53:09)
[张晓明]:

第三,根据产业发展状况,我们做了一些分析,就是我们在第一部分的第3条以后,做了几个大的分析:

一个分析是数字化,我们认为数字化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电子消费终端发展非常快,而且我们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新娱乐时代,当然这只是一个形象性的说法,这点还要再解释。

(2007-02-27 09:56:55)
[张晓明]:

第二个特点就是产业链条,文化产业的链条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为内容原创现在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内容原创受到关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也被提上了日程,而且在过去一年里面出现历史性的提升;

再一条,从产业布局上看,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了大规模产业升级的新的特点,西部地区也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最后一点,走出去战略,在06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也就是文化贸易逆差的形势在这一年中显示出重大的扭转迹象。

(2007-02-27 09:58:01)
[张晓明]:

数字化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一贯受到我们领导层的高度关注,在一系列的中央文件中都讲到了这个问题。这里面我们提到一个情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通讯业相比较广电业来说,因为数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是在广电业和通讯业两个领域,广电业主要是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数字化是一个大的发展主流性的东西,目前这个也发展比较快。

(2007-02-27 09:58:49)
[张晓明]:

但是通讯领域这个发展更快,我们注意到整个“十五”期间我们国家的通讯工业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呢?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数字大家可以记住,每一年增加一亿个通讯用户,就是一年增加一亿个通讯用户,这个势头已经持续了五年,而且到了06年看上去还是基本上差不多达到一年增加一亿的数字,06年1—9月份全国新增电话用户6860万,其固定电话1886万,移动是4974万。一年一个亿的新增通讯用户,这样的话我们目前叫做大概4亿家庭电视用户,8亿电话用户,叫覆盖多种消费人群的电子终端消费体系,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2007-02-27 10:00:06)
[张晓明]:

为什么说新娱乐时代呢?实际上这跟网络目前的发展分不开的。我们大家知道,《时代》周刊去年封面人物叫“YOU”,实际说整个网络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里面博客恐怕占了主要的角色。06年6月中国网络有一个在线调查,有一个数字,这个数字非常有意思,他说我们国家目前国家上网的人数、宽带上网人数七千万,上网人数总数一亿两千三百万左右,经常使用网络教育的1500万,网上购物3千万,经常使用博客的2800万,这个数字比半年前增加了几乎一倍,因为半年前只有1500倍,半年时间增长将近一倍。这个动向说明什么呢?

(2007-02-27 10:00:45)
[张晓明]:

数字化传媒手段的普及,在启动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在生产之初符合它自身特点的叫做产销合一的内容,生产和销售方式,因为数字内容的消费者已经不是单纯的消费者了,它是一个生产者,因为博客本身就生产着网络内容。所以在这里引出了一个事件,大家都很关注,就是《一个馒头的血案》恶搞了《无极》,这是代表标志性意义的,一个谁也不知道的一般的网民,做了一个网络短片,他就可以把一个几亿元投资的大制作恶搞了,所以这个很有意思,但也很值得关注。

(2007-02-27 10:01:33)
[张晓明]:

产业链条问题最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国际上有一个发展倾向,在国际文化贸易领域出现一个新的动向,就是从产品贸易到资本的兼并,全球的兼并整合走向对全球性的文化资源的掠夺性占有和使用,就是说资源是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整合对象,或者另一个发展的热门区域。

(2007-02-27 10:02:45)
[张晓明]:

这样的话,最近几年一些重大事件是比较受业界关注的,比如以前用我们的资源拍的美国大片,这两年出现了申遗问题,端午申遗问题,比如西游记的拍摄等等,实际上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部分文化遗产是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高水平的,这些都受到国际巨头们的密切关注,而且占领中国市场他们也会认为只有在中国现有的资源上打造出中国人喜欢看的东西,才能最终占领中国的文化市场,这可能是一个新的发展动向。

(2007-02-27 10:03:22)
[张晓明]:

这几年我们国家对于民族、民间遗产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声势,已经有重大项目出台,另外还有全国性的研究项目在推进,这个我们也提到了。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公共文化问题,但是我们觉得它和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2007-02-27 10:05:18)
[张晓明]:

关于布局问题,目前我们国家06年这一年显示出来的情况是,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规模战略升级,西部地区也出现了产业发展的独特的模式。东部的产业升级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北京继上海之后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市从1月份开始,叫做高调进入,它的进入叫规格之高、力度之大、势头之猛为全国瞩目。

(2007-02-27 10:05:54)
[张晓明]:

由于北京大规模的如此高调的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样使得我们整个东部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整体布局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我们这里也弄了一个形象说法,这都不是我们的创造,应该说都有。比如北京市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上海侧重从中国创造走向中国设计,而广州和深圳可能更加侧重于中国营销,这也不见得很科学,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2007-02-27 10:06:56)
[张晓明]:

但是北京和上海在特点上区别很清楚,因为北京应该说它的人力资源丰富程度、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北京软件业本身发展的水平,使得它竭耗而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发展优势。上海主要还是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国际制造业中心区域,主要是从设计角度去看待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这是一个布局。

(2007-02-27 10:07:41)
[张晓明]:

西部延续近几年来的发展特点,已经开始显示出了一个模式化的特征,就是以地域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旅游文化为主线,以品牌文化为核心。关于走出去,我们主要举了一些例子,在06连我们在国内和国际参加的一些重大图书博览会、版权交易会上都出现了版权贸易的逆差重大扭转,特别突出的是,在06年9月十三届北京图书博览会上,我们输出版权第一次大于引进版权;国家版权局全国性统计显示,我们以前说我们的版权逆差是10:1,但实际上国家版权局的统计显示,05年我们的引进和输出比例是6.5:1,比例大大缩小。这是一个总体形势。

(2007-02-27 10:08:50)
[张晓明]:

存在的问题我们提了五条,给大家说一下要点。第一条,消费过低。在这个形势里面我们提出的消费问题从积极角度看消费热点不断出现,新的产业发展问题攻坚不断被开辟出来。从总体看,我们这里用了一个总量过低、基础面仍然比较沉寂,因为根据系列的文章显示、相关的统计显示,我们国家是中等消费水平,占人口比例最大的这些人实际上他们的消费能力目前中低收入阶层没有被释放出来,文化消费他们是处在比较落后的、能力严重不足的状态,这批人是11.5亿,他们构成了我们文化消费的基本面,但是这些人的消费能力是非常差的。

(2007-02-27 10:09:44)
[张晓明]:

这里面提醒大家关注的是,我们对于我们国家目前处在人均GDP今年能够到2千美元左右,我们又做了一个新的计算,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前几天我们曾经说过文化战略发展的短缺问题,我们是从消费还不能满足的角度去分析的,我们今年又做了一个新的分析,根据我们的分析,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的情况下,按照国际标准我们应该有两万亿人民币的消费能力,但实际上我们目前的总量不到5千亿,从这个数字来看,目前我们的消费状况,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按照国际的统计数字来看不足四分之一,应该说可以发展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这是一个消费问题。

(2007-02-27 10:15:55)
[张晓明]:

第二,从供给面方面说产业本身。产业本身还是发展不足,总体上发展不足。这里面我们提出一个分析性的原因,就是目前我们还面临一个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放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造成我们产业发展的新的形势,但是这样一个推动过程和市场开放的过程还不是很协调,所以市场开放不足使很多机构没有伸展的空间,无法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中逐步成熟,所以改革的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应该说关注市场要在今后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2007-02-27 10:16:57)
[张晓明]:

区域问题,我们刚才讲区域的东中西部已经出现了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总体来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还是比较严重的,而且在不平衡局面下,又出现发展战略的雷同问题,今年两篇最厚的问题都超过了以往的规模,一篇是关于根据统计数字计算的全国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有一篇统计分析,那篇文章有三万字,我们考虑再三还是把它留下来了,因为我们觉得这种研究非常值得提倡,它用数字去说明我们的中东西部的产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产业高度集中,产业单位集中、产出集中、资本也集中,但是他的研究结果发现,东部地区的资本效益是不如西部高,就是说它的投入尽管大非常密集,但产出效益不如西部好,就说明西部的机遇更大,而且东部的文化资本已经开始出现输出的局面。

(2007-02-27 10:19:06)
[张晓明]: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问题是,可能战略雷同问题比较大,因为现在各个省都在大搞文化产业,做文化产业规划,确定一些重点发展产业等等,但是我们看到这些规划尽管他们都在力图找出差异性的地方文化资源,但总体思路上讲这个差异对本地的文化资源的严重不足,提出来的产业发展的思路还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比如很多地方都提出发展动漫产业,其实动漫产业是有很多特殊要求的,不是说政府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投下钱去动漫产业就能做起来,它有很多条件,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形成的。所以发展战略雷同有可能会造成今后在新一轮的洗牌中这些投资变成无效的投资。

(2007-02-27 10:20:31)
[张晓明]:

再一个问题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监管手段的滞后,政策供给的不足形成了一个对照。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方面的情况比较突出,在很多地方都提出发展高端产业的情况下,全国性的展会也比较多,我们也发觉这些展会很多地方花了很多钱,但是结果却没有在产业上落实,这就说明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政策手段还比较单一,对于产业的发展实效还不能完全落实。新兴产业也有问题,因为博客的迅速增长,实际上给监管部门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大家也都知道,现在网络上出现了很多争论很大的问题,包括像网络追杀、谣言,还有各种各样的色情内容等等,这些问题都提出了对新兴产业、特别是数字产业如何监管的问题。

(2007-02-27 10:21:39)
[张晓明]:

另外,我们还提出了最后一条,就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关于文化产业研究的落后,因为研究的落后,人才培养机制的落后,这点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现在急于出现新的文化产业还值得商榷的。特别关注一条,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学科设置,尽管目前推进很慢,但各地很多学校都在兴办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这个速度非常快,据说光动漫这一个学科就有上千所大学开,教育质量都会成为新的问题。

(2007-02-27 10:22:45)
[张晓明]:

关于预测,在第三部分预测里面,我们在整个文章的标题里面关于新的文化事业是需要概括的。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几条:我相信大家看到第一条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疑问,比如建设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包括我们根据这项预测提出的建议,就是说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它的发展在今后几年中会出现日益融合的现象。文化产业发展满足私人文化需要,而公共文化的发展是满足群体性需要和弱势群体的需要,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造,是进一步满足文化消费,是推动文化消费进一步的升级,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上来讲是进一步解放与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所以它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7-02-27 10:23:22)
[张晓明]:

在目前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而且消费的基本面、能力比较差的形势之下,包括居民的人均收入差异也比较大,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说是进一步启动消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是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会实现日益融合和结合的态势。

(2007-02-27 10:24:06)
[张晓明]:

第二个预测和建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企业的兼并、重组、上市,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这个就是我们的第二个预测,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开放会日益结合,和文化市场的建设成熟日益结合,这里面应该说文化市场的政府和行业监管模式,对行业机构的监管模式,以及对文化建设市场的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在这里面,恐怕文化投资方面的一些壁垒性的措施会逐步出现松动,因为这里我们是从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历史性的经验做了一些提示,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是从国营企业走向国有企业,再从国有企业发展到国有经济,实际到最后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融为一体,变成一种混合经济,国有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控制力角度看待,作为文化产业来讲,今后的文化国有机构也要要在市场中和非国有的、民营的文化融合,在这个融合过程中加强国有文化经济对于整个经济文化产业的控制力,加强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控制力。

(2007-02-27 10:24:21)
[张晓明]:

这方面应该说走的发展逻辑一样的,由于有这样一个趋势,我们也认为有关主管部门应该下重大决心,我们这里面用了“壮士断腕”,以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用过这个话,你不去开放国有产权的领域的话,国有经济就不能够壮大,所以要改变被动应回、主动应对。

(2007-02-27 10:25:36)
[张晓明]:

第三点,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根据06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出现了一个汇流的趋势,文化产业这几年的发展都是文化产业化,什么叫产业文化化呢?实际就是很多现在非文化产业部门,现在已经加入到发展文化产业的大的潮流中来了,这一点是在06年特别突出。

(2007-02-27 10:26:02)
[张晓明]:

我们知道北京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成立了一个叫做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这个小组里面有20多个局、委、办,他们成立协调机制,这20多个局、委、办里面绝大部分是我们认为跟文化产业的领导机构不相关的,比如北京的工业局,北京工业局对参加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极性非常大,把北京市的城区老旧工业厂房做了一个统一的计算,据说拿出了30几处放到网上供这些艺术家办工作室,提出了很多优惠条件,所以我们认为从上海到北京。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发展趋势,相关政府部门政府都形成了一个协调的合作大态势,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是非常好的一个迹象。

(2007-02-27 10:31:03)
[张晓明]:

为了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趋势的要求,应该在体制上和政策上用一个新的综合的态度去看待。比如我们要把发展高科技的政策,要把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我们甚至要把一些其他的工业部门的政策整合到发展文化产业里来,我们要形成一个新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整合的趋势,所以这是一个新的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大的趋势。

(2007-02-27 10:31:39)
[张晓明]:

第四,区域问题。区域的趋势恐怕是一个更加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恐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要点。因为现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雷同,区域发展战略没有很大的差异,这点恐怕会造成今后的障碍,至少是一个资源的浪费。这里面我们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在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我们这里提出来,当代文化产业有可能是高科技含量和资本密集,也有可能是高传统技能含量和劳动力密集,这里面我想应该是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资源状况不一样,完全可以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2007-02-27 10:31:55)
[张晓明]:

再下一条是关于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问题。这里面我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目前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有一些泡沫的,很多地方,包括大学地方研究机构都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所、研究中心,也开了很多会,但是应该说这些研究机构所从事的研究项目,这些会议所提供的研究成果没有更多的理论创新和具有实践价值的总结,还是不够。

(2007-02-27 10:32:13)
[张晓明]:

应该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和探讨,少做一些一般性的议论,多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案例研究,少开一点大而空的会议。在学术和专业建设上政府管理有关部门应该有所作为,因为现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还是比较窘困的,要进行专业培训的话,就会发觉要招一个研究生不知道放到哪个学科门类下,产业经济学可以找文化产业研究生,很多不同的学科都开辟了这个学科,但是学科本身的建设面貌是不清楚的,这方面我觉得有关感觉部门应该作出更大的举措。

(2007-02-27 10:32:48)
[张晓明]:

最后是推进中小学教育,培养未来的文化艺术消费者和创造者。提出这点也是基于06年的新的发展形势,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已经发布了第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五年发展纲要,今后我们还会制定更加详细的中长期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根据我们的研究,很多西方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也都在90年代到世纪初,在设计新的文化政策,在制定新的文化发展规划,在那些规划里他们都非常关注一点,就是非常关注中小学教育,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奠定这个国家文化发展长远基础的一项最基础的工程,这就是培养下一代的文化艺术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如果没有这样一代或者几代文化艺术的高水平的消费者、创造者和生产者,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伟大的文化复兴要实现恐怕是有困难的。

(2007-02-27 10:33:01)
[张晓明]:

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应试教育、文理分科这种特点,如果还是这样僵化,恐怕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希望从小学开始要对青少年的培育有创造性,让他们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艺术的消费者和创造者。

今年的文化产业蓝皮书我做了一些介绍,时间稍微长了一点,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这个会,我说的很多问题还是很不足,下面还有行业报告的专家给大家做介绍,有问题大家可以提问。谢谢大家。

(2007-02-27 10:33:52)
[主持人谢寿光]:

下面有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给大家做电影方面的专业报告。我们07年的蓝皮书里面他给我们提了很好的见解,引起了媒体高度关注。

(2007-02-27 10:34:26)
[尹鸿]:

非常高兴参加蓝皮书的发布会,实际上我也连续参加了蓝皮书的撰写,我主要撰写的是电影这部分,我一直坚持这几年做这个报告的原因是,我认为电影在中国文化产业改革过程中,应该说走得相对彻底、相对前端的这样一个行业,而且它今天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也是文化产业改革其他比电影改革滞后的文化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2007-02-27 10:35:00)
[尹鸿]:

所以我认为研究电影对研究整个文化产业整个改革的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大概从2002年开始一直在做电影产业的分析和研究,包括参加这个发展报告的撰写,实际上大家也都感觉的到,电影在五年以前基本是在老百姓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之外的,在座的都是媒介的记者,那时候我们报道的主要是电视,主要是电视剧,主要是主持人,但是我们会看到我们今天电影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报道当中的最核心的元素,而这个原因的获得和电影产业改革是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的。

(2007-02-27 10:35:47)
[尹鸿]:

所以我个人一直认为电影产业改革是在文化产业改革当中走得最彻底的,因为这个报告写得比较早,每年周期要到九十月份交稿,年底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完全出来,所以有些统计数字没有在这里完全反映出来,但是“电影艺术”要在年底发的,大家会从中看到一些蓝皮书没有登出来的统计数字。我提出几个观点:第一,电影产业在目前文化产业当中,产业链条和产业环节最顺利的。

(2007-02-27 10:36:10)
[尹鸿]:

各个环节基本上来讲都是产业主体、市场主体,和电视不太一样,我曾经虽然一度想写电视产业,后来发现这个产业没法写,因为这个环节播出的主体完全是非经营性,是企业性主体有经营性行为,但不是一个市场主体。而电视剧制作方是一个市场主体,现在我们搞制播分离,这两个人无法交易,一个是市场主体,一个是事业主体,这两个人交易的时候规则、原则、目标非常不一样,而且随时变化。

(2007-02-27 10:36:50)
[尹鸿]:

因为两个人完全运行规则不一样,后来我发现电视产业没有办法研究,只能研究电视的内容产业,比如电视剧产业,这个产业怎么样在市场上获得,根本没有把电视中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因为各个环节完全是不同的主体,但电影不一样,电影基本上各个环节都是市场主体,这是改革相对比较彻底的。

(2007-02-27 10:37:23)
[尹鸿]:

第二,它的开放度确实很高,大家知道电影现在的开放度在所有行业当中,在文化行业当中开放度最高,除了发行环节没有对外资开放以外,制作到放映环节都可以对外资开放,而且这三个环节都对民营公司开放,不仅开放而且民营公司三个环节当中成为主力军,大家都知道现在制作每一年的高票房的电影绝大部分或者说三分之二可能出自于民营制作公司,而在发行机构当中,现在全国有六大发行机构,六大发行机构中中影公司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2007-02-27 10:37:44)
[尹鸿]:

为什么是第一?跟他拥有进口电影的独家发行权有非常重大的关系。如果去掉这样一些因素以外,民营公司在发行公司当中也占了重要地位,有一家民营公司号称自己四部电影一年就占了全国国产电影票房的四分之一,当然包括像新画面发行的满城尽戴黄金甲,跟电影好坏没有关系。但我想点电影的开放程度促使它发生了变化。

(2007-02-27 10:38:41)
[尹鸿]:

第三是增长率,大家都知道电影从01年到06年,电影制作的增长增加了370%多,换句话说将近四倍,在五年的时间当中电影的生产容量增加将近四倍,五年中平均年增长率在31%,高过了广播电视和其他文化产业的任何一个行业。

(2007-02-27 10:38:53)
[尹鸿]:

而它的市场增长、票房增长我算了一下,国内票房增长从03年的9.3亿增加到06年的26.2亿,平均年增长幅度是44.1%。就是说到现在为止,四年的时间电影的票房增加是291%,将近三倍。虽然电影的基数很小,主要是因为我们原来电影确实基础很差,但是这几年产业改革的释放能量确实很高,产量增加将近四倍,票房增加将近三倍,而它的综合收入增加260%,也将近两倍半,我觉得从增长角度来讲也是改革相对成功的。

(2007-02-27 10:39:13)
[尹鸿]: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国内票房的市场份额,我们连续三年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在政府的一些隐形的和显性的政策保护下,国产电影票房连续三年都占市场份额的50%以上,换句话说在我们每年进口30部左右进口大片的前提下,我们能够保证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是了不得的事情。

(2007-02-27 10:39:26)
[尹鸿]:

大家知道因为国产电影很少,所有一年一线的电影不会超过100部,而100部电影当中有30部左右是进口电影,而且绝大部分是美国大片,但是国产电影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占到5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它的一个成效。

(2007-02-27 10:39:48)
[尹鸿]:

再一个成效是走出去。目前的中国文化产品当中真正能够走出去,能够创造主流的商业渠道去发行、收入的电影是最重要的,现在电影达到19亿的海外票房和版面收入,当然这个票房不是我们完全得到的,我们只说我们的产品在国外能够创造这么高的收入,这点在中国文化创意产品当中也是极其稀少的。这几个标志都证明中国电影产业这几年的改革,尽管它有问题,包括在内容上可能还可以去研究、商讨,但是产业改革的总的方向我觉得这几年大量释放了这个行业的能力。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评估。

(2007-02-27 10:40:15)
[尹鸿]:

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我简单说几句,为什么要说呢?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改革会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第一点,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认为它会出现这种由于体制不顺导致整合艰难,大家都知道未来的媒介产业已经是越来越是一个平台产业,不再是一个竖井式产业——电影产品进电影院得到收入;电视产品进电视台播出得到收入。

(2007-02-27 10:40:34)
[尹鸿]:

现在不是,数字化是平台化产品,同样一个电影产品可能要进入完全不同的终端、不同的渠道和消费者见面,产生所谓的传媒效应。全世界的电影都是这样的,电影是娱乐产业的核心,但是它的收入绝对不能够仅仅依赖于电影院,主要途径还在于大量的非影院的消费渠道。但是要完成这个情况就必须进行产业整合,国外的所有大的传媒集团都是综合性传媒集团,都是拥有多种消费终端的。

(2007-02-27 10:41:44)
[尹鸿]:

比如我是一个国有电影制片厂,我一定有发行公司,过去控制美国的纵向垄断,现在逐渐放松了,也开始变线,开始有电视太、付费频道、音像公司、唱片公司、演艺公司,他的一个产品可以在不同的终端和渠道中获得收益,中国会面临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电影产业释放发展到今天会面临我们的综合性没有办法完成,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传媒业在同样一个行业的垂直线条当中我们的体制不一样,这个是事业,这个是企业,这个是国有,这个是民营,这个是中外合资,它的政策框架是不一样的。

(2007-02-27 10:42:13)
[尹鸿]:

而横向的整合更困难,电影和电视如何整合?没法整合。甚至企业都没法整合,因为企业是不同的主体,他不进市场进行交换,和资源整合。中国的传媒产业发展到今天,将来会遇到一个很大的危机,无法做大做强,不能说把十个电影制片厂合到一起作大,因为那是合并同类项,这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并没有把产业链条纵横打空,光把十个杯子捆到一起,但没有倒水,那十个杯子捆到一起没有价值。中国文化产业改革未来会面临深刻的危机,这是第一条。

(2007-02-27 10:42:38)
[尹鸿]:

第二条,就是线上的东西了。增长的粗放,包括我们的大片危机,我们增长了三四倍的电影产量,由于一开始开放了行业以后很多资金进来做电影,各种目的、各种动机做电影,但是增长粗放,相对来说大片模式、大片危机开始呈现,大家知道今年的大片,我们之所以每年国产电影占50%以上的票房,很大程度依赖于两部以上的超级大片。

(2007-02-27 10:44:00)
[尹鸿]:

主要是因为它是全民电影,就是说这个超级大片的结果是把很多不看电影的人,一年就看这一部电影,所以叫超级大片。它能够把所有不看电影的人都忽悠到电影院里,我们知道大家常规的看电影的总量很难超过一亿,但是个别电影能达到两亿多、三亿,实际就是把一批不看电影的人忽悠进了电影院。所以国产片的市场获得成功都是靠这种超级大片维持下来。但是超级大片应该说06年面临两大危机:一大危机除了国内的满意度继续严重下降以外,其实这个下降不是最致命的,因为每年中国观众忽悠进去看一次电影,承受一次谩骂是能承受的,最重要的是海外市场严重受阻。

(2007-02-27 10:44:26)
[尹鸿]:

因为这种大片非常强烈、大程度依赖海外市场,去年夜宴、黄金甲都受阻,这种受阻导致中国的超级大片面临深刻危机。所以2007年,只能有超级大片的可能性,其他都没有。中国电影不能够培育起常规性看电影的习惯,今年是一个重大的调整年。

(2007-02-27 10:44:51)
[尹鸿]:

第三个问题是市场规模过小和消费环境不好,现在增长幅度虽然30%、40%,但是整个规模,26个亿的电影票房规模太小,原因是除了影院条件以外,确实跟票价有关系,中国平均票价接近于美国票价,票价过高限制了低收入青年观众进电影院。

(2007-02-27 10:45:19)
[尹鸿]:

不像民工,他们很难去豪华影院看电影,但限制了低收入青年观众。如果一年看15部电影对于低收入群体承受不了。还有一个就是消费环境,这个消费环境包括我们的电影相关负数环境,比如评奖,过去大家发现了一种现象就是乱评奖,所以规定两年才能评一次奖,这样大家会发现虽然客观上遏制了乱评奖、滥发奖的情况,但也产生了另一个影响,就是他的奖对产业没有作用,弄的几大电影节明星都不愿意去,因为搁在一起对产业本身没有任何推动作用。

(2007-02-27 10:45:36)
[尹鸿]:

前年的电影今年才评,大家觉得没有任何意义。这个程序很难起到推动市场的作用。这不是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包括媒介环境,我们的评论环境现在非常糟糕,两类评论,一类评论是被收买了的评论,一类评论是谩骂的评论,但是没有引导性评论,引导性评论比较少,也不是没有。

(2007-02-27 10:46:16)
[尹鸿]:

但是我觉得这两类在我们现在评论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现在制片方严重控制舆论环境,过去只控制平面媒体,找一群记者帮我们说好话,现在是控制网络环境,在网络上开专题,在网络上开BBS,在网络上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法封锁所有的负面消息,通过这种途径来导致对关注消费者的错误引导,而使得消费者没有办法获得一个正常的途径去正常消费电影,我们现在得到的信息,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有很多恶劣的、虚假广告,假冒恶劣的广告,这种情况下非常影响消费者对我们媒介信息引导看电影的信任感,所以这些东西我觉得都需要解决。

(2007-02-27 10:46:31)
[尹鸿]:

我们觉得2007年有关部门也在想办法解决,包括重视影视评论、影视批评,这个东西也是大范围的,不是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包括我们现在资助一些青年导演拍一些中小制作的、有创意、有市场取向的又有主流价值的电影,大家知道我们的类型片严重不足,商业大片、主流大片严重匮乏,导致现在商业类型片很难形成一个非常健康的完整的渠道,现在可以说大家在一起努力做这件事情,每次写这个报告,每年发现一些新问题,也和媒介、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人来交流、分享,电影现在在文化产业中算是走得比较好的行业,所以我们希望做这个报告能够起到作用,当然也有很多的谬误,欢迎大家用各种方式提出批评和建议。谢谢大家。

(2007-02-27 10:47:16)
[主持人谢寿光]:

感谢尹鸿教授提出的文化问题、特别是电影发展问题,并且提出了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现在我们的齐勇锋研究员是专门研究体制的,下面请他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2007-02-27 10:47:34)
[齐勇锋]:

每年都参加关于蓝皮书的工作,今天张主任来了,他对蓝皮书提出了一线指导,我们作为综合部门,也作为一个研究者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谈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今年给蓝皮书提供了一个稿子,叫关于文化体制改革难点探析。因为我觉得我们这几年产业发展推动比较快,刚才听尹鸿同志对电影产业做了分析,我觉得讲得很精彩,电影产业发展这几年比较突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来产业发展的态势。这个态势的形成我觉得应该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刚才他也谈到很多体制方面的问题。

(2007-02-27 10:50:08)
[齐勇锋]:

我总的看法是,这几年经过文化体制改革,经过市场的开放,我们产业发展的潜力应该说已经初步释放出来,文化市场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态势。这个大家都能用眼睛看得见,各方面从基层群众到各级领导,积极性也非常高,同时也出台了很多促进产业发展的措施。可以说,第一轮改革以后,产业发展的潜力已经被充分释放出来了,潜力被充分释放出来以后我们现在面临新的问题。第一轮的改革还是以市场开放为初步文化事业单位转企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经营的特征,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说在“十一五”期间,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件发布以后,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一个是把改革提到面上。第二,面临更深层次的改革。

(2007-02-27 10:52:36)
[齐勇锋]:

经过前一段的试点探索,应该说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一些更深层次的改革还没有完全推开。在这些方面我们面临着一些难点,我个人归纳了一下,主要觉得是五方面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

(2007-02-27 10:53:22)
[齐勇锋]:

第一,传媒体制改革,大家都在传媒界,应该比我更熟悉。传媒是一个战略性的行业,涉及到国家的文化信息安全,所以改革起来难度就更大一点。而且在认识上、理论上也还有必要再进一步深入认识,因为我们在认识上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完全搞清楚,实践上还存在更多问题。改革中大家注意到一个什么现象?传媒体制改革有反复,好象前几年我们部门已经提出要开放一些,结果后来中央15号文下达以后很多一线工作提出来,说是不是又收了?有这样的看法。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实际改革也是一个不断认识深化、认识逐步统一的过程。

(2007-02-27 10:53:35)
[齐勇锋]:

比如对外资这块,部里也有文件,比如广电总局有文件,提出来已经开放了,对院线这块提出明确要开放,已经有了试点,后来中央文件一下来又停下来了,所以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传媒产业既要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又是能直接产业化的部门,特别是在中国转型期我们还需要保持社会稳定,所以传媒不可能一下开放那么大。

(2007-02-27 10:53:59)
[齐勇锋]:

我的文章也谈了一下我个人的认识,我觉得这方面还需要我们对它再认识。从全球角度来看,传媒承担公共性和产业化的双重进行,它通过国家和社会混合的方式来解决,就是说国家要投资,社会也要投资,在这点上我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这块我们怎么能够更好地在我们社会转型期使我们传媒既能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能,又能使它成为一个大规模产业,能为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特别是走出去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这还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需要探讨的。

(2007-02-27 10:54:15)
[齐勇锋]:

比如说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差不多都是传媒公司,都是大的跨国传媒企业,刚才尹鸿教授谈到,都是上下游纵向和横向一体化的大公司,而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太远太远。所以,传媒体制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化,如果传媒体制改革不深化,那我们的文化生产力还很难释放出来。也可以这么说,我觉得我们文化体制最后改革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看是不是传媒体制改革成功了。因为这块是国有文化最优质的资产,也是潜力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一块资产,包括广播电视、包括报业、电影、广告、互联网、新媒体,这是我们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潜力很大。这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

(2007-02-27 10:54:39)
[齐勇锋]:

第二,文化的宏观体制改革。宏观体制改革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宏观体制改革要提到层面上。第一是党政关系问题,第二是部门关系问题,第三解决政府和企业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都是改革需要攻坚的难而又难的问题,因为前几年我们所说的国企改革来做一个借鉴,国企改革深化到最后发现实际上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说我们现在实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社会体制融为一体,需要和方方面面的改革相衔接、相推动,这样的话文化体制改革才能继续深化下去。

(2007-02-27 10:55:06)
[齐勇锋]:

比如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来说,现在文化方面是几个部门都在管,比如说像新媒体涉及到七八个部门,现在是一个条块分割的体制,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刚才讲到了电影问题,要实现横向一体化就比较难,因为分属于不同部门,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

(2007-02-27 10:55:30)
[齐勇锋]:

随着新技术、高新技术的部门,新兴技术不断运用到我们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来。换句话说,生产力的发展已经给我们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能够实行一种更为宏观的管理体制,这种宏观管理体制是管产业,而不是管行业,能够管社会,而不是管我们自己,也就是实现管办分离,而我们现在的体制还不能适应,还是行业管理。行业和行业之间还经常打架,大家看到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行业之间的边界问题。边界不是很清楚,行业都有自己的利益,经常你管到我这块,我管到你这块,行业之间经常打架,这个问题是很突出的问题。

(2007-02-27 10:56:03)
[齐勇锋]:

所以,这影响我们现在文化生产力的问题。宏观体制管理改革是要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个体制保证,所以这块改革如果不能进一步深化的话,可能会影响我们产业的发展。再比如说管办分离的问题,前几年我们强调管办分离,后来认识到政府还是要办文化企业、文化单位,国家还是要投入的,但是到底怎么办?怎么投入?我觉得这块改革这几年有进展,但是也才存在着问题。

(2007-02-27 11:00:06)
[齐勇锋]:

第三,关于事业单位转企的问题,文化微观总体改革,这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改革就是为了促进发展,我们过去实行的事业体制试运行,过去都是实行这种体制,我认为这个体制兼容了旧体制和新体制双方的优点,所以是一种过渡性的。在体制转型期实行这种事业体制、企业运营化体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肯定它的新作用,没有这个体制,十几年来我们的产业发展不会这么快。我们在理论上认识还不是很清醒的情况下实行这种体制确实有它积极的意义,但是现在看到,搞了十几年以后,我们现在要对文化体制进行整体的改革,这种体制的问题就出现了。

(2007-02-27 11:00:56)
[齐勇锋]:

比如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他是双重身份,现在很多文化事业单位是双重身份,既是事业发展又是企业发展,这在法律上是没有依据的。再比如说,他在融资的时候就有困难,现在产业要夸张、发展,必须进行投融资,而在投融资的时候你到底是什么身份?这个问题也比较难。总之,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再比如说职工的身份上,也比较困难,到底是什么身份?在管理上也有问题。

(2007-02-27 11:01:16)
[齐勇锋]:

所以像这样的问题就迫使我们需要解决我们市场的问题,国家已经让出版行业保留少数,要转企,其实在这之前演艺很多行业都转企了,而且很多地方进展很快,像广州、浙江都是试点地区,大部分转型应该说基本完成了。

(2007-02-27 11:01:35)
[齐勇锋]:

经济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转企,也是我们现在改革的难点。这个难点我个人判断还是动力不足,搞事业单位这么多年,尤其试运行搞了这么多年好处很多,从领导到职工,大家觉得享有了双重好处,不愿意转型,这是最大的问题。有些同志认为人员怎么分流是个难点,我认为人员分流不是什么大的难点,因为现在文化事业单位多数比较好,出版有一部分比较差。

(2007-02-27 11:01:47)
[齐勇锋]:

而且在我们国家整体的体制内来看人数不是很多,国家财政现在比较好,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不像国有企业下岗,一下岗就是两三千万,要转岗、分流,我们没有那么多人,所以这个问题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改革动力不足,大家都不愿意转,所以转起来有困难。文化事业单位有很多特点,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转不好还容易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2007-02-27 11:02:12)
[齐勇锋]:

所以现在中央文件提出来,我们转企、改革不设时间界限,各地要进行探索,同时也提出了我们今年要加大力度,加快推进改革。所以今年一年也还是个改革年,既是产业发展年也是改革年。在事业转企这块,政策导向要放到如何促使这些经营性文化单位增强改革动力,在这方面做文章,就是说要有一些利益导向。比如现在提出来改革以后有三年的免税,到2008年。

(2007-02-27 11:02:27)
[齐勇锋]:

还有一个,可以跨地区办出版集团,有这样一些优惠政策。能不能再实行一些措施,比如像出版单位可以考虑进行股份制的试点,这样转企过程中可以搞股份制,让职工入股、让骨干参股等等是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因为国家已经肯定了股份制是我们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我们的文化企业探索股份制的形式应该是完全顺理成章的。

(2007-02-27 11:02:44)
[齐勇锋]:

我也调研过一些单位,发现如果采取股份制形式职工积极性相对比较高,因为知识分子也比较认同这点,而且确实它的资本和无形资产有大量职工的劳动。从长远发展来看,文化单位只有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得到发展,而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特点,或者说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本、创意资本,而创意资本又涵盖资本,我们要解放的生产力,首先解放人。把职工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采用股份制我认为是最恰当的,我认为是可以试点的。

(2007-02-27 11:03:01)
[齐勇锋]:

第四,国有资产感觉的问题,文化国有资产。文化国有资产是在国有资产感觉中最落后的一块,因为在我们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成立国资委以后把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管起来,资源性的资产现在还不是很明确。还有金融资产是在银监会管,但是文化资产谁管呢?不清楚。

(2007-02-27 11:06:41)
[齐勇锋]:

长期以来实际是财政部门在管,但是财政部门管的是哪一块资产呢?因为过去是事业形态的资产,而且是在按传统的方式在管,真正到了事业单位,到了企业,那是缺乏责任人,这是责任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发展行业,这个资产分成了两块,这就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事业单位这块资产也要管好,所以产业的资产涉及增支的问题,运营的问题,事业的资产涉及到一个保全的问题,这是两类不同资产。

(2007-02-27 11:07:05)
[齐勇锋]:

所以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把国有文化资产这套体系建立起来,让它在运营中不断增值,不断让他增长。因为从今后的发展前景来看,文化产业是一个潜力非常大的产业,可能增值非常大、非常快,特别是无形资产这块,增值非常快。可能是国有资产中的一大块,而且是全民性资产,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把它管好、运营好。这块我觉得怎么样构造一个新兴的文化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的新体制,是我们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间继续做的问题。一方面对人民负责,另一方面使这块资产大大增值,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2007-02-27 11:07:26)
[齐勇锋]:

第五,关于文化市场的建设问题。刚才尹鸿也讲到文化市场的问题,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有一个市场环境,但是我们现在的文化市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刚才讲到文化市场很活跃、很繁荣,已经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2007-02-27 11:07:56)
[齐勇锋]:

二是文化市场初步开放以后已经形成了社会资本、国有资本和外资各种所有制制度、资本形态的共同发展的新的产业格局。现在文化的各种流通组织,文化博览会举办,流通这块院线发行体制都在改革,应该说取得了很大进展。

(2007-02-27 11:09:13)
[齐勇锋]:

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两个:第一,条块分割的问题。条块分割在我们市场中非常严重,这中间除了我们刚才讲的条块分割以外,区域分割、块块分割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们现在一些媒体不能跨地区,中宣部好象也发过一个文件不允许跨地区办报等等,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和我们现在跟生产力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2007-02-27 11:09:32)
[齐勇锋]:

再一个突出的问题,文化产品市场发展比较快,而文化创意市场还没有充分发育起来。现在特别是体现文化特色的版权市场没有充分发育起来,我昨天正好看到文汇报的一个消息:上海京剧团把他们创作的一个叫京剧以一块钱的版权费转让给了另外一个地区,这就是版权交易很生动的例子。

(2007-02-27 11:09:44)
[齐勇锋]:

过去中国人没有版权意识,大量的戏剧界的版权都有问题,我们的大量版权被盗被偷走用了。这次上海京剧院就提出来,他们以一块钱转让给某地区,实际就是一个形式,不要钱,体现了尊重原创的劳动。这就是文化要素。如果文化要素建起来,对我们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这需要国家和企业结合起来做。

(2007-02-27 11:11:02)
[齐勇锋]:

关于条块分割的问题,目前一下解决还很难,因为这涉及到我们的体制,不是一下就可以做到的。一方面确实条块分割的问题影响文化市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就能解决得了的。

(2007-02-27 11:12:07)
[齐勇锋]:

我觉得我们文化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这两个问题,解决起来还是要先易后难。比如说我们可以把文化要素早一点建立起来,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个思路,可以通过文化企业相互之间、相互参与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很好的,目前还不宜提倡跨地区办报、办媒体,通过媒体合作来解决一些问题,所以这方面我们还要遵守主管部门的一些现行的规定,不能乱来,要实事求是。

(2007-02-27 11:13:51)
[齐勇锋]:

所以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觉得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破解改革的难题,需要方方面面,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包括理论界、产业界、文化界、共同努力,逐步达成共识,而且采取先易后难的模式。

(2007-02-27 11:15:14)
[齐勇锋]:

我们在“十一五”期间确实是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应该尽快解决这些改革的难点问题,我觉得我们“十一五”期间尽快把文化体制的基本框架搭起来,这个基本框架就是我们过去在搞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四梁八柱先搭起来,文化体制是一个框架,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大的框架,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我们可以建立文化资产的管理运营的公司、控股公司,把框架首先给搭起来。

(2007-02-27 11:16:24)
[齐勇锋]:

比如微观体制,比如市场,我们要形成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等等这样一些问题,把四梁八柱先搭起来,然后进行改善,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把问题解决,建立一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体制,来大大促进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就讲这么多,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2007-02-27 11:16:56)
[主持人谢寿光]:

下面有请传媒大学的李继东博士发言。

(2007-02-27 11:17:09)
[李继东]:

我代表做广播研究报告的其他三位成员,一位是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广电总局的黄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给我们这个机会,我说两个问题,简明扼要,非常高兴和大家共同探讨。

(2007-02-27 11:17:32)
[李继东]:

第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报告所谈到的公共服务,第二个问题是数字技术。公共服务这个问题首先认识到广播电视和电影与其他文化产业在性质上的区别。现在和市场成熟的美国来比,美国FCC有三条原则,第一条是为公众利益;第二个是公共服务为什么我们国家在这个时候提出公共服务,我们必须要看世界上的见解问题,其实我们和美国可以性很小,特别是比较强的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他们一开始就实行了公共服务体系,从他们的经验来看,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

(2007-02-27 11:22:08)
[李继东]:

一是市场格局,另一个是政策安排。市场格局决定了对产业未来发展的情况,英国从广播诞生之日起实行,一直到06年白皮书叫“为所有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体系”,依然是这样。这样的市场格局奠定了整个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不同于美国。

(2007-02-27 11:22:30)
[李继东]: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的广播电视发展格局是源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四级办,后来发展到两个整合,就是四个行政部门,由地方政府、省一级、地市一级、中央政府去办这是我们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我们的政策安排也是相关的。所以从03年开始我们提出了公共服务,当时叫公益性事业,就是把新闻作为公共服务,新闻之外的叫市场,叫产业化问题。

(2007-02-27 11:23:02)
[李继东]:

06年,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围绕为农村提供技术上和内容上的分析作为公共服务,那是源于我们国家的特殊情况。还有许多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它的公共服务都有一个路径,我们国家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发展路径,那你的设置我们可以借鉴英国,也可以借鉴美国,但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涉及到刚才各位谈到的体制问题或者政治问题,更深的制度问题,由此产生了更深的政策理念问题。

(2007-02-27 11:23:30)
[李继东]:

第二,我们这个报告提出了所谓的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是一场革命,在世界上哪个国家都予以重视。首先来看英国的数字技术,最早的阶段是由ITV,是一个商业性的机构来推动数字化,此外就是默多克为首的。02年ITV整体转化,宣告失败,由BBC来承担,他们从01年到02年,实行的主要责任转化的是BBC,这是英国的例子。美国的例子到目前为止,他的数字化或者整体转化远不如英国,原因在于美国的市场格局完全是由商业化的,整体转化就意味着他们要投入设备,一大批的成本,对于商业来讲,或者商人、或者资本,他们看不到外部的利润,所以不行。

(2007-02-27 11:23:46)
[李继东]:

我们国家数字化比较成功的是政府,也就是说政府是核心,从数字化或者数字技术这三个代表性国家,包括我们国家,我们要意识到一个问题,技术的发展要源于你的传统市场格局,或者你原有的市场格局,在这个基础上去做。所以我们的数字技术涉及到比如英国的技术冲击、管理机构的变化,政策安排的变化,比如成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我们叫做传播领域也好,就是广播界与通讯的整合。

(2007-02-27 11:24:10)
[李继东]:

数字技术对我们公共服务的提供除了技术上的保障,或者是开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几个问题:第一是政策的安排。从西方发展来看,政策安排就是游戏规则的安排。第二是体制问题,涉及到体制制度问题,不单单是广播电视本身,还关乎到我们国家整个的社会责任,或者是政治理念,有很多的因素。再往深就是我们国家的政治理念或者经济理念,这是更深的问题了。

我主要谈这么两个问题,非常感谢大家,有什么问题以后再探讨。

(2007-02-27 11:24:29)
[主持人谢寿光]:

感谢李继东博士,也感谢今天出席会议的所有领导和专家,我们开今天这个会拖的比较长一点,媒体的朋友承担任务也比较多,大家可以利用私下的时间继续交流。此次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07-02-27 11:24:46)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中国图书出版业高库存严重 库存销售比达98%
中国文化消费量过低 居民需求满足度不足1/4
2006年中国电影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居世界第四
冯骥才: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文化的DNA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