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风口浪尖经济学家高尚全 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0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风口浪尖高尚全: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生于1929年的高尚全,今年78岁。这个年龄在中国主流经济学家里面,不算小,也不算大。他上面那一代的老经济学家杜润生、于光远都超过90岁了,虽是大音稀声,但也都老骥伏枥,做着别人无法替代的还原历史的工作。二人对近几年经济学界刮起的阵阵“旋风”颇有些不屑。

与高尚全同辈的经济学家中仍在世的,童大林今年88岁,马洪87岁,这两位因长期患病,行动不便,社会活动、学术活动都已淡出。稍小一点儿的刘国光83岁,黄达82岁,王珏81岁,杨启先80岁,吴敬琏、厉以宁同庚,都是77岁。

高尚全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外国教会学校,是旧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这个已经消失的大学与中国许多不同凡响的名字联在一起。荣毅仁、邹韬奋、宋子文、刘鸿生、周诒春、顾维钧、林语堂、丁光训、范敬宜、董乐山都从这里走出来。

大学毕业后,高尚全一直在一机部等部委机关从事政策研究。这种研究必须务实,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经济部门工作,高洞悉到计划体制的严重弊端。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他就开始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呼吁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僵硬的计划经济。50多年来,高尚全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说他这一辈子虽然工作岗位在变,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改革。

刘国光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经济系。新中国成立后,刘国光又被派到莫斯科经济学院专攻国民计划经济学,此后进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80年代初虽有一段短暂的兼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的经历,但他大部分时间基本都在社科院工作。

2005年以来,刘国光发表了一系列质疑市场化改革的文章,他在《中国青年报》撰文称,市场解决不了经济总量平衡问题。这个观点不仅与理论界有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共识截然相反,而且也与刘本人1980年代以来的一贯主张自相矛盾。恰好就在2005年,刘国光获得“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这个奖项实际是奖励经济学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高尚全担任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自然,刘国光的言论令高大出意外。

细究起来,刘和高还算是同乡。刘的老家南京,高出生在嘉定,而嘉定历史上属于江苏的一个县,直到1958年才划归上海。在这场不可避免的碰撞中,高尚全始终处于守势。在他2005年10月发表《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中国改革》一文之后,几乎成了网络世界的众矢之的。高温文尔雅,有绅士风度。近80岁的高龄,在网络上背负那么多骂名,他当初做梦也想不到。

如果要说势均力敌的争论,倒是发生在刘国光和刘吉之间。“二刘”同为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但现在观点对立。在一份内部刊物上,双方的用语都动了肝火。刘国光说要“清理经济学教学科研的领导队伍”、“试看今日域内,究竟谁家天下?”,而刘吉反击说,“有的人一辈子就知道打棍子”。

当有人批评主流经济学家祸国殃民的时候,殊不知,主流经济学阵营已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中国新闻周刊访高尚全:新农村运动惠及城市贫困
高尚全:改革大幅度减少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