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长一两,十年长一斤。”知道青海湖的人也一定知道这是说该湖独有的名贵鱼种青海湖湟鱼。
青海湖湟鱼已被纳入《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多年、是明令禁止捕捞的鱼类。然而,在青海省政府“十年封湖休渔”计划保护中的青海湖湟鱼,正面临严重的违法盗捕贩卖。
“鱼郎”帐篷支在湖边
当地村民反映,不仅近5年来偷捕贩卖湟鱼的现象从未间断过,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违法捕鱼现象尤为严重。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江西沟乡某村村民告诉记者,村民们实在不忍心看到湟鱼遭受严重捕杀,近年一直自发组织到湖上收网。仅今年1至2月份,他们就收了大约三四千张渔网。
“最多的网上挂着四百多条湟鱼。很多湟鱼来不及拿出去卖,已经死在网上或湖面上。”一位不便具名的村民痛心地说。
村民们还反映,本来有法律管,但法律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有胆大的违法捕鱼者,竟然将帐篷支在湖边“一直捕鱼”。
记者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村民把捕鱼的人叫“鱼郎”。最早一批“鱼郎”上世纪80年代流落到该村,当时只有几户人家。现在他们已经发展成当地富裕大户,“鱼郎”也增加到二十多户,而且每月他们还会从湟源、湟中等地雇人专门捕鱼,工资上千元。
由于国家明令禁止在青海湖上捕鱼,这些“鱼郎”就在夜晚收鱼,然后用车一批批将湟鱼运到市场上出售。“不敢在当地卖,便运到兰州、西宁等地。一般一斤湟鱼可卖到二十多元,到了那里就更贵了。”村里一位小伙子说。
村民自发阻止盗鱼
据村民们介绍,他们在自发组织收网时,还将“鱼郎”们的三轮车、摩托车、帐篷捣毁。这招来了“鱼郎”们的野蛮报复。今年3月初的一天,“鱼郎”们出高价雇了一群人,要将带头收网的村书记“灭口”。“所幸村书记当晚没睡在家里,躲过一劫,但他的儿子却惨遭伤害,至今还躺在医院里。”
受大环境和综合因素影响,青海湖水位不断下降、湖面面积连年萎缩,加之屡禁不止的盗捕贩卖,青海湖湟鱼不仅数量越来越少,湟鱼的个头也越来越小。一位村民用双手比划着告诉记者,“过去湟鱼像树干那么粗,现在的湟鱼最大的也就手腕粗。”
在当地,“保护湟鱼”的宣传语随处可见,但几乎每一个村民都知道“鱼郎”们的猖獗活动。在村民眼里,当地渔政管理部门“力量有限”、“起不到什么作用”。村民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惟一能做的是自发组织去收网。
但是,在冬季,村民们可以骑着摩托车到冰面上收缴渔网,如今湖面已经慢慢解冻,收网变得越来越危险。村民们看着湖面上千张的渔网,真的只有无奈地“望网兴叹”了。用他们的话说,“每天不吃饭,收都收不完”。
捕鱼的人都有“后台”
从2003年1月1日起,青海省政府实施为期十年的封湖育鱼计划。在封湖期内,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及湖区主要河流及支流湟鱼主要产卵场捕捞湟鱼。并在流通领域禁止销售湟鱼及其制品。
但湖没“封”住,湟鱼在遭殃。如村民所言,“非法律规定不明,而是有法不执行。”
记者被告知,渔政执法人员大部分没有被纳入公务员系列,而是作为事业单位编制。其经费得不到保障,甚至自收自支,执法手段欠缺。当然,正如其他领域的执法一样,渔政执法队伍本身也存在问题、执法也会受到各方干扰。上述村民就反映,捕鱼的人一般都有“后台”。
有关专家称,全球气候变暖、青海湖周边河流来水量减少、可供湟鱼繁殖的水域日益退化等因素,无不威胁着青海湖湟鱼的安全。其中湟鱼主要繁殖水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重大。青海湖湟鱼为洄游性鱼类,这些工程建设将其洄游通道堵死,不仅改变了其习惯,使整个生物链、生态环境都受到影响。
做资源最后的“守望者”还是“最后的强盗”?阻止盗鱼的村民与“鱼郎”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对峙”注定将持续。(韩乐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