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衰退的深化,尤其美国、欧洲等中国的传统出口市场需求量下滑,不少中国外向型企业陷入产能过剩的窘境,急需寻到新的海外市场和投资渠道,“去非洲抄底”的呼声再度高涨起来。不少人主张,应趁着欧美资本自顾不暇之机去津巴布韦、南非和埃及等国投资设厂。有分析称,当地的轻工业等领域的确暗含商机,当地政府也对中企的投资表示欢迎。不过专家也提醒中国投资者,非洲固然有很多资源和商机值得挖掘,但是非洲是个高机遇、高风险的地方,无准备的“抄底”可谓危机重重。
不少企业看好非洲市场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非洲多国正面临经济困境。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的大财团和企业依然对非洲特别是南非市场看好。中国一些省市政府经贸部门和有实力的大公司,近期纷纷派人前往南非等非洲国家考察当地的商业市场和投资领域。
中国驻埃及使馆经商处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则透露说,目前中国企业赴埃及投资的势头受经济危机影响有所减缓,不过今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埃及召开,届时势必将带动新一轮的中国企业赴非投资热。
近年来,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7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10.1亿美元,同比增长176%,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非直接投资存量44.62亿美元;2008年1-9月,对非直接投资达4.93亿美元,项目分布在48个非洲国家。
非洲大陆暗藏商机
专家称,非洲矿产和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各种资源;非洲工业基础薄弱,拥有中国企业目前最渴求的广阔市场;非洲基础设施欠账很多,是中国内地以外又一个“工地型经济体”,各种大小基建项目随处可见,对于相关中国企业和资本而言,确实有吸引力。
中国企业一般多投资于矿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不过近些年来,它们也开始关注一些国家的轻工业领域。举例来说,津巴布韦曾经是非洲大陆的产棉大国之一,迅速发展的棉花生产带动了当地纺织业的崛起,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纺织企业纷纷在津投资建厂。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津巴布韦政府实行“快车道”土地改革,西方对津实行制裁,津棉花产业和纺织业随着国家经济的衰退,不断萎缩,到目前,因为外汇短缺,投入不足,许多大农场已经停止播种棉花,年产量只剩下几万吨,一些大的纺织企业已经停产。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津巴布韦目前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但对中国企业来说正是大胆出击的良好时机。据国内媒体报道,最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驻津巴布韦工作组组长马振安呼吁中国企业要排除干扰大胆地去津投资,抢占滩头。他说,如果错过了良机,等到津的形势稳定,经济恢复之后再去投资,中国企业在这里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分析人士称,津巴布韦政府实行“向东看”政策,为中国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企业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政策支持,在津巴布韦的中国独资和合资企业可提留70%-95%的出口外汇收入。其次,中津农业合作方面已经有了像烟草合同种植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此外,津巴布韦方面由于资金短缺疏于投资棉花种植领域,如果中资企业在投资发展纺织业的同时直接投资棉花种植,则从源头上保证了低价格的原材料供应。
津巴布韦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很多中国企业投资时顾虑的主要因素,但一些正在当地经营的中资企业却表示,它们并不打算撤离。它们认为,津巴布韦目前这种状况是西方国家的制裁造成的,船小好调头,只要西方大国解除制裁,稍微给一些援助,津巴布韦的经济就能复苏过来,到时候还会有很多商机。
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专家提醒说,非洲不少地方是高风险地区,战乱、部族冲突频仍,许多西方资本的撤离并非觉得无利可图,而是认为风险太高,不划算,中资贸然“抄底”,很容易变成代举杠铃的傻瓜;即使风平浪静的地方,也存在一些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投资设厂的风险必须做最充分考量。
以埃及为例,当前在埃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海外拓展的人才不足,企业经营发展的国际化视野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当地汇率波动较大、失业率较高等因素给企业带来综合性困扰;此外,一些新走出去的企业,在企业制度的本土化方面,还需有所斟酌。譬如,埃及工人在工作中是轻易不会加班的,而加班在国内很多企业看来早已是习以为常,类似这种文化差异很容易造成劳资矛盾,所以制度的本土化是必须要过的一关;另外,埃及的产业链较短,诸多建设项目所需原材料要依靠进口,这就造成了很多国内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对原材料价格的计算过于乐观,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因进口材料价格高昂而使成本大幅增加。
此外津巴布韦等一些非洲国家目前在通货膨胀等经济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金融、价格、汇率管理等方面出现严重失衡,尤其是汇率和价格管理混乱,中国企业如何规避风险是个大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