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托起希望——西柏坡中学采访纪行
北京周报社《中国与非洲》编辑部 桂桂
5月21日,我随中国外文局团员青年赴西柏坡社会实践团一行19人赴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学,对驻当地的中央直属机关支教队及平山县义务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采访。
向西柏坡中学捐建一座希望书库,包括价值10万元的图书和20台电脑,是此次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议程。对于由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带来的这批物资,平山县政府和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21日一早,实践团驱车前往西柏坡中学参加了捐赠仪式。
一路上,团员们在心里不断勾画着老区中学的样子,设想着与孩子们见面的场景。当车缓缓穿过学校那道不足4米宽、3米高的单薄铁门,拐进一条被夹在楼房和土坡之间的窄巷,操场赫然映入眼帘。
所谓操场,其实不过是一块不足一个足球场见方的空地——没有一块像样的水泥地面,几乎全是黄土。空地中央,上百名学生整整齐齐地列好方队,站在各自的凳子前方,静静地迎接我们入场。许多孩子扭头向我们看过来,眼睛里面盛满了好奇,但在与我们眼神交汇的一刹那,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立刻移开目光。这让我感到,他们是渴望交流的,只不过有一点羞涩。
队列最外侧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走过去坐在她们身旁。紧邻我的一个穿着一件朴素的橘色开襟上衣,黑色的棉布长裤,脚上是一双黑布鞋。坐在她右侧的不知是姐姐还是妹妹,除了上衣是红色,其它打扮几乎一样。跟方阵中其他孩子相比,小姐妹的穿戴并无特异之处——他们的的家境同样贫寒。只是,在平山县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老区,在西柏坡这样一个不乏贫困家庭的小镇,一个农村家庭让家中的两个女孩都来上学,这多少有点儿不同寻常。
“你叫什么名字?”我问身边的小姑娘。“唐亚星。”她飞快地看了我一眼就低头不好意思地笑了。“你家里有几口人?”“七口。”“都有谁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还有我。”原来她们家有男孩!我更加诧异了。我原以为她俩没有兄弟,又是双胞胎,所以能够同时获得上学的机会……“那你哥哥也在这里上学吗?”唐亚星摇摇头说:“哥哥在县城读高中。”
随着交谈的深入,唐亚星逐渐没有了最初的紧张和羞涩。她告诉我,姐姐叫唐星星,家住得不远,不过因为学校周一到周日全天侯上课,只在每个月末放假三天,所以她和姐姐每个月回一趟家。在她的介绍下,我开始仔细打量整个学校。
操场北边围墙脚下一个简易车棚,里面整齐地停放着若干自行车。距离它们不远的地方矗立着一根不算高的旗杆,五星红旗正迎着微风招展。操场东北角并列着两张陈旧的水泥乒乓球台,旁边是几件城市社区里常见的小型体育器械。操场南面一栋四层的长条形建筑被从中一分为二。东头是学生宿舍,西面是教学楼。与教学楼呈直角排列的一幢三层新房格外扎眼——雪白的外墙,明亮的铝合金玻璃窗使它成为全校最“豪华”的一栋建筑——不久的将来它将作为女生宿舍。“豪华”宿舍的背后是全校师生的食堂,一间仅有十几张桌椅的空旷大屋,两个打饭窗口,已经发黑和结网的墙面……
我在脑中搜寻了半天,结果除了“陈旧”、“简陋”,我似乎想不出更多合适的词语来形容眼前的一切。但唐亚星的诉说自始自终都未透露哪怕分毫的沮丧或抱怨。看的出来,她很满足,甚至享受。我急于知道她快乐的源泉,于是我脱口问道:“以后想干什么?”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考大学。”是的,对未来的憧憬使她满怀希望,生活的要义简化成了对知识的渴求——所以她的世界特别纯粹,也特别懂得满足。
我没有再追问下去。我打从心底对身边这个普通的山里孩子致以深深的敬意。坦白说,我曾怀疑人在一出生就面临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是否还有梦想的激情;或者更残酷地说,生就贫苦的命运是否还有梦想的本钱?直到前往西柏坡中学的路上,我脑海中的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唐亚星的一句“考大学”使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的投入与产出是极不相称的,这一点是事实。捐赠仪式结束后,当记者在实践团与西柏坡中学教工座谈会上向关树江校长委婉地提出这一疑问时,这位皮肤黝黑、表情憨厚、谈吐却透着书生气息的汉子解释得从容而淡定:“一般老百姓家里,只要孩子能考上,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去上。老师和家长们都是一个心愿,就是不让孩子们像他们的爹、爷爷、祖祖辈辈一样,继续在这山沟里面,如老话里说的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知识改变命运。对老区的孩子们而言,有了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可要想改变命运,必须依靠知识武装自己。西柏坡中学的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深谙此理,老师们自不必说。本着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包括校长、支教教师在内的二十余名教工对全校三个年级、六个班共224名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老师们与三分之二的寄宿生一起住在学校,与他们朝夕相处。
担任初三(1)班班主任的陈老师谈起自己的学生,“护犊”之情溢于言表:“(今年)5月12号那天,他们(孩子们)问我当天是什么日子,我说是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日。他们说‘还有呢?’我说不知道。他们就送给我一张卡片,上面是全班同学的签名和祝语。原来那天是我担任他们班主任满一年的日子……他们特别懂事,特别可爱。做他们的老师,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刘洋是来自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的一名支教志愿者。关校长向实践团的记者们深情地讲述了关于他的故事:“他(刘洋)从北京来这山沟里,确实不容易,特别能吃苦。从山上走,走得汗流浃背,把衣裳都湿透了。(他还)到村子里、老百姓家里家访。贫困学生的家里他都去过,给孩子们很多帮助,经济上的,心理上的……他平时自己吃不上肉,却跑去县城里买上鲜肉,回来炖给孩子们吃,还经常给学生们过生日。”对此,刘洋回答地轻描淡写:“他们都是好孩子,我想一定要好好地帮助他们。学习上已经有非常专业的老师系统地传授知识,我就想在生活比如营养上给他们多一些关心。”
据副校长霍新华介绍,和刘洋同期来西柏坡中学支教的还有来自中央纪委、统战部、全国妇联、台联等其他中央直属机关的青年人。由于当地供水、供电情况极不稳定,他们在学校的生活非常艰苦。平时每隔三五天,支教老师们就在村里赶一次集,买些土豆、洋葱、胡萝卜之类易于储存的蔬菜用于对付每天的一日三餐,月底放假时则需辗转赶上40多公里的路程去县城买点鲜肉回来改善伙食。
张惠来自全国妇联,她是这批支教队里的唯一一名女队员。她的话不多。大家聊天时,她通常是静静倾听,有时报以温婉的笑容。当记者问起老师们课余时间如何消遣时,支教队员们笑说,像张惠那样自娱自乐——她经常拿着乒乓球拍对着宿舍墙壁打球,时间长了能打上一整个下午。听到这里,张惠自己也乐了,跟着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之余,我的心难以平静。我想起关校长的一番话:“山沟里,老师们确实很辛苦。我也很心疼,但是没有办法。如果老师们不辛苦,孩子们就走不出去……老师们好好教书,就像农民种地,这是我们的本分。”如果说西柏坡中学的孩子们在梦想用知识改变命运,那么那里的每一位老师则是在用青春和汗水帮他们圆梦。西柏坡中学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牢骚抱怨,人人都清楚脚下的路,尊重自己的选择。
在与师生们交谈的过程中,我已经找到了心中绝大部份问题的答案。而平山县县长李彦明接受实践团记者专访时的介绍让这份答案更加完备与清晰:2007年,平山县在河北省全省范围内率先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课本费,并向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全县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100%;初中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100%,三年巩固率98.1%;建立了包括中央直属机关支教在内的四大支教体系,自2001年起先后接受8批次、71余人的中央直属机关支教队在西柏坡中学和西柏坡希望小学任教……
离开西柏坡中学时,学校操场上那栋刚完工的“豪华”宿舍楼、捐赠仪式上的图书、电脑、师生们的每一言每一语,连同支教队员们的故事一齐闪过我的脑海。我相信,西柏坡中学的师生们怀着一个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而当地政府和社会各阶层完全支持和理解这一梦想——他们正在用教育托起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