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4日公布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提出,力争2011年造船产量达到5000万吨;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船舶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加快建立船舶产业投资基金。
此外,国家将制定出台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采取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等方式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实施兼并重组,支持骨干船舶企业兼并重组其他船舶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帮助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和其他骨干造船企业稳定现有出口船舶订单。
为了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今后三年暂停审批现有造船企业船坞、船台的扩建项目。
根据规划目标,201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占有率达到20%,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占有率达到10%。同时,若干个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初具规模,一批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记者王婷 陆洲)
保交船和发展海工装备成亮点
业内人士指出,“保交船”和“发展海工装备”是船舶工业振兴规划实施细则的两大亮点,有助于缓解目前国内造船企业的燃眉之急。特别是对A股市场上的两大造船龙头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而言,保证订单交付就等于保证了其2009年的业绩,从而使股价具有更强的抗跌能力。
“保交船”是船厂第一要务
在规划提出的扶持措施中,前三条分别为“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投放”和“鼓励国内骨干航运企业购买出口船舶的弃船”等。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三条措施的目的均直指“保证现有订单的正常交付”。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今年1-4月,国内重点监测企业累计被取消船舶订单28艘115万载重吨,比1-3月份增加12艘25万载重吨,“保交船”的任务日益严峻。
长江证券黄振指出,在三条“保交船”措施中,“鼓励国内骨干航运企业购买出口船舶的弃船”非常有突破意义。之前业界有意见指出,就全球造船业而言,未来最有需求增长潜力的就是中国市场。如果国内航运巨头现在就将弃船转化为实际运力,今后对新船的购买力就会减弱。因此,此举实际上是将未来的中国船舶需求提前释放,长远来看对行业并无益处。
但黄振强调,现在不单是中国船厂,全球范围内造船企业均面临着现金流紧张以及弃船的风险,行业整合和洗牌在所难免。如果《细则》中有一些突破性措施帮助国内船厂安然渡过此次危机,在下一轮造船业景气周期来临之际,中国必将产生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造船企业。
就近期而言,高价原料库存的耗尽对造船业也是一大利好。以中国船舶(600150)为例,之前其采购的船板价格在7000元/吨左右,这部分船板到今年5月份基本用完。而目前上海市场的船板价格在3600元/吨左右,较高点时回调了近50%。钢材成本占造船成本的30%左右,一旦原料成本得到控制,造船企业二季度的毛利率有望实现环比较大回升。
中银国际分析师许乐民认为,振兴规划有助于稳定船东预期,稳定船厂的已签订单。特别是对中国船舶和广船国际而言,这两家公司到2010年前的手持订单基本饱和,如果能顺利交船,今年的业绩就有保证。
海工装备最具增量效应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高级分析师梁志勇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对航运、造船、造机、修船、非船的影响程度是依次降低的。对于造船企业来说,在弱势环境中仅仅单恋造船业务“一枝花”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在韩国造船企业中,除了现代尾浦和现代三湖重工外,主要造船企业的非造船业务占比一般保持在35%-55%的水平。
以韩国现代重工业公司为例,其在造船领域大半年没有新单入账的情况下,其他业务部门的接单水平却在逐月回升。今年以来,该公司的海洋工程装备、发动机机械、电子电气以及工程机械等业务部门开始“回暖”,并有望今后继续保持持续回升态势,对公司全年业绩将产生积极作用。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国内,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这两家央企占据了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两大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青岛海西湾和大连重工等制造基地,承建了以10万吨级FPSO和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为代表的高档产品。此外,原先以港口机械见长的振华港机在今年5月初也正式更名为振华重工(600320),体现出进军海工装备领域的决心。
业内人士指出,一旦未来经济复苏,油价随之回升到80美元左右的水平,这些提前布局海工设备市场的企业及相关上市公司,有望获得不菲收益。(记者陆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