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竞报》有这么一条新闻:北京九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不少传统经典篇目则淡出视野,尤其以鲁迅的大量文章退出最为扎眼。一时间,坊间“金庸要取代鲁迅”之声骤起,褒贬不一。
扬子时评的作者们也有很多精彩意见。编者突发奇想,把作者们按职业分成三大“集团”,统计出各“集团”对此事的“投票态度”,供读者赏评。
第一集团: 教育工作者 总体倾向:支持替换
教材换得好不好,教育工作者最有发言权。发表自己观点的教育工作者共有43人。
统计结果如下:支持34票 反对6票 中立3票
支持者代表说——
现代阅读审美第一
大范围“淘汰名著”,很多局外人多有不解。站在教育发展、教材时代性、经典性的结合以及学生的审美需要的高度上,这是一种必要的砸开镣铐,回归轻松和自然生态。
关于语文教材的选编思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的:“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眼界。”也就是说,教材选编应将时代元素、难度适当以及符合学生审美需要放在首位。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民族魂”,但长期以来被人们“脸谱化”了,这种理解方式对现代审美习惯的培养是不利的,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会降低、削弱他们传承文字审美能力的情趣,进而对语言文字发展创新产生倦怠。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语言文字的权威载体,要想保持它的权威性和阅读生命力,仅靠鲁迅先生“一棵大树”是不行的,“独木难成林”,这就需要拓宽信息渠道,将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富有文学价值的作品选入教材。让枯燥呆板的语文课本像漫画书一样好读,像言情小说、武打小说一样让人神往。达到了这种境界,语文教学的“传承语言文字规律和创造性发展语文教学”的终极愿望就能自然实现。
不要将“金庸入教”看成一种危险。金庸作品在宣传武侠精神的同时,也有传统文化经典,比如正义正直、豪气冲天、理想主义,“比如儒家的入世救国思想、道家的清净归隐思想以及佛家的顿悟和慈悲情怀”。想到了某地将“中外爱情诗”选入语文教材,当时就有人反对说会蛊惑“早恋”,两年时间过去了,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雷泓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