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的背后,是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要实现全面小康,就要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三农”问题极其重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待,80年代初,连续多年针对农村改革出台了“一号”文件,推动了“三农”工作,改变了农村形象。进入21世纪,中央从2004年起,又连续四年出台“一号文件”,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多种杠杆和手段,千方百计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近两年山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由于基数低,属于低水平基础上的增长。按照2000年价格计算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要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在未来的14年,年均增长率要达到5.9%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值,今后要保持这一增长速度,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必须加大政策支持“三农”力度,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要狠抓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逐步改善山西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粮食基地建设,确保山西粮食生产安全。三是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继续发展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四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二)分层次加快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正确处理消费和积累的关系,积极引导农民消费。针对目前山西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逐步加快,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防止农村居民为应对未来消费换代而进行大量的储蓄,这不仅不利于即期消费的实现,而且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阻滞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未来消费升级换代过于集中,维持消费升级的渐进性,使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成为一个分层次、分步骤的稳定推进过程。对贫困农村,目前主要矛盾是打基础、调结构、兴产业的问题,要教育和引导当地农民,不可有攀比思想,改变贫困面貌必须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
(三)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党的十六大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据测算,到2020年全国城市化程度要达到50%,若山西也同时达到这一水平,以2000年至2020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1.75‰计算,届时全省总人口将达到3554万人,农村人口将要由2000年的2323万人减少到1777万人,这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才能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一是要对农村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做出全面、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二是要采取积极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就业,保证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和工资的发放,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培育一批优势和主导产业,努力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城镇的功能和管理服务水平。
(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人才。要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就必须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进一步改革现行教育体制,致力于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进行种养科普知识、“三高”农业技术等农村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升其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手段。同时加大教育投资,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城镇有资产、有技术、有能力的居民到农村投资,用新一代农民置换旧一代农民,要更加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加大义务教育投资,在农村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给予低收入群体特别的关注,消除因贫辍学。另外鼓励农户就地非农化或向小城镇集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加快农村各种保障、保险体制的建立
2006年山西农村最低20%人口的收入水平与全省的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这部分人口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总体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要在“十五”时期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提高普及率,让绝大部分低收入农民看得起病,治得了病,有效缓解低收入农民因病致贫的比例。加快推行农村低保制度,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关注力度,使低收入群体能够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缩小与全省总体水平的差距,真正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农民。
(六)加大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摆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道路上。据有关部门统计,山西全省采空和塌陷区已近2000平方公里,23.2万人饮水出现了非常困难的状况,30多万亩水浇地因水源干涸重新沦为旱地,一些地区厂矿周围,资源枯竭、污水横流,村民天天闻着刺鼻的恶臭,不少新生儿出现畸形,不少人好好地生起了怪病。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建设,要努力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监测预警系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重点区域农业污染源得到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降到合理水平,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用能方式,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真正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改善一些落后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
(来源: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