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十景
南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众多,拥有各类景观六大类538个单体,列入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一个。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2002年,以专家推荐,社会公布,群众评选的方式,评出了“新豫章十景”:
一、滕阁秋风(滕王阁)
滕王阁是一座久负盛名,象征南昌古代文明的著名建筑物。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山西的鹳鹊楼齐名为中国的四大名楼之一。
如建的滕王阁故址在章江门外,是唐代永徽四年(653)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639)被封为滕王,此阁以其封号而命名。
唐上元二年(675)9月初9(重阳),王勃赴南方交趾探亲途经南昌时,恰逢洪州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大宴宾客,以庆贺重修的滕王阁落成,王勃应邀入席,并当众挥毫写下《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此成为千古绝唱。其后,王仲舒的《滕王阁记》、王绪的《滕王阁赋》、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都为滕王阁增色不少。此外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元代虞集、明代曾启、罗钦顺;清代钱谦益、陈弘绪、熊文举等前后数百位文人学士为之赋诗作文;明汤显祖还在滕王阁上演过他的名作《牡丹亭》。
滕王阁屡建屡毁,达28次之多,最后毁于1926年。阁的规模各个朝代不尽相同。阁基最高的为唐太宗二年(848)所建,高达1丈4尺;阁身最高的为宋大观二年(1108)所建,竟达16丈2尺多;阁的四周围墙最长的为明嘉靖五年(1526)所建,达74丈;阁内房屋东西间数最多的为唐太宗二年和明嘉靖五年所建,均有7间之多。
第29次重建的滕王阁,于1983年重阳节奠基,1985年重阳节破土动工,1989年重阳节竣工落成。
重建后的滕王阁,雄踞于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雄伟壮观,是一座仿宋建筑。其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阁基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新阁的瓦件全部采用宜兴碧色琉璃瓦。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楼阁云影,倒映湖中,盎然成趣。
循南北两道石级登临一级高台。一级高台的南北两翼,有碧瓦长廊,长廊北端为“挹翠”亭,南端为“压江”亭。从正面看,南北两亭与主阁组成一个“山”字,而从飞机上俯瞰,滕王阁则犹如一只平展双翅,意欲凌波腾飞的巨大鲲鹏。
新阁的色彩,绚烂而华丽。其梁枋彩画采用宋式彩画中的“碾玉装”为主调;辅以“五彩遍装”及“解绿结华装”。
新阁的落成,从设计、布局到色彩,用料及景观效应极具匠心,登阁远眺;江水苍茫、西山叠翠、南浦飞云、章江晓渡,山水之美尽收眼底;高楼如林、大桥如虹、公路如织、人车如流,令人心旷神怡。
二、军旗朝晖(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旧址)
位于中山路256号,占地面积4480平方米。原是江西大旅社。建于1923年,旅社大楼外观呈银灰色,坐南朝北,主体建筑共4层,原含96间房,平台屋顶的中央有两层小楼和一根旗杆。可凭栏鸟瞰南昌全城墙;这座雄伟壮观的中西合璧建筑物是当时南昌首屈一指的建筑。
1927年,这里曾是八一起义的总指挥部,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成功地领导了著名的南昌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新篇章。南昌因此被称为英雄城。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6年,人民政府在此筹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门首悬挂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鎏金馆标,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1958年题写。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主楼的2、3层辟4个陈列室和1个题词纪念室——《序厅》、《历史性的决策》、《起义前夜》、《伟大的第一枪》、《光辉的征程》五部分,生动地再现了南昌起义的光辉历史篇章。该馆还按原貌布置了喜庆礼堂。周恩来工作过的20号房间,林伯渠的办公室兼卧室、二十号房间,军事参谋团的办公地点、九号房间,部分起义领导人住过的十号房间以及警卫连和卫生处的部分住房,均陈设了许多文物。其中二十五号房间内的大镜台、喜庆堂内的4把雕有如意图案的太师椅、2张茶几和一面穿衣镜均为原物。此外,3楼北侧的展厅还陈列了一组纪念周恩来同志生平的照片。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江泽民题词为“军旗升起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