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城县为例,在生态工程实施前,畜牧业是全县的主导产业,畜存栏量达100多万只,现在畜存栏量不足20万只。”赤城县扶贫办主任李贵忠说。
二是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自成体系,扶贫资金“撒了胡椒面”。多年来,区域的扶贫开发工作由各级扶贫办负责,生态环境建设或者由各级政府所属专门的项目办公室负责,或者由各级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负责。这种封闭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区域的扶贫开发工作和生态建设工作不能统筹考虑,众多政策措施拧不成“一股绳”。
按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扶贫资金要到村到户,紧紧瞄准贫困群体。张家口扶贫办反映,“每户2000-5000元的周转资金很难培植起增收产业,往往将扶持发展资金平均分配到贫困户,成为生活救济资金。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入,没有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三是自然条件恶劣和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环京津贫困带”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遭受人为破坏并且难以得到恢复。“环京津贫困带”不仅土壤风蚀沙化严重,水土流失情况也很严重。有统计显示,在环京津贫困带,适应人类合理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总土地面积的30%。此外,由于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接受再教育能力有限,加上信息不灵,群众思想比较保守,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能力差,阻碍了脱贫致富步伐。
把“环京津贫困带”开发纳入国家战略
对于如何解决环京津贫困问题,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王彦坤等一些专家建议,应将这一区域纳入国家战略,给予政策扶持,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国家在制定下一个十年扶贫开发规划时,把“环京津贫困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扶贫战略,建立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建议国务院扶贫办将河北省2011-2020年“环首都生态富民行动计划”列为国家成方连片发展和生态补偿倾斜支持的范围。研究制定《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规划》,设立环京津贫困带发展专项资金,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二是比照中西部地区给予其政策支持,构建“大扶贫”格局。建议对环京津贫困带的24个县参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制定特殊的战略措施和优惠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乃至取消各类专款的地方配套比例。
多年的扶贫实践证明,集中连片的贫困问题单靠专业扶贫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为此,需构建起“大扶贫”格局,搭建起行业扶贫、专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发挥合力的集聚“平台”。
三是建立起多元有序的生态补偿机制。京津两地应采取合理补偿的方式对环京津市县给予“反哺”,建立合理的市场化水资源配置机制。按照“谁治理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着手研究包括水资源使用权损失补偿、限制传统工业发展权益损失补偿、生态工程管护费用补偿等在内的一系列生态补偿机制。
此外,加快京津与冀之间的市场对接、产业融合,优先向环京津贫困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协调京津与环京津贫困带建立定点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京津冀“双赢”或“多赢”的区域间协作发展机制,充分吸纳京津周边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将支持周边贫困地区的发展作为京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建立长效的支持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