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天津两市开车出去,只需两个小时,就能走到一些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长期以来,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在发展上相互脱节,彼此间的空间联系松散、薄弱。周边中小城市特色不突出,产业承接能力不强,使得这一地区产业梯度落差过大,甚至形成“产业悬崖”。
先进的特大城市、落后的腹地,是京津冀都市圈整体布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据了解,《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年内出台。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新都市圈的崛起,将对提升国家竞争力产生震撼性的影响。
“环京津贫困带”与京津郊县的发展差距正在拉大。业内人士建议,将这一区域纳入下一个十年国家扶贫战略,实施连片开发,比照中西部地区给予政策支持,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翻过一座山,工资翻三番”
有“北京南大门”之称的保定市,其下辖的涞水县与北京房山区相连,这个县的义合庄村,2009年人均收入只有1200元,而与之接壤的房山区土堤村却达到了8000多元,相差近7倍。
几年前,亚洲开发银行调研发现,在河北省环绕京津的区域有24个贫困县、200多万贫困人口,集中连片,与西部地区最贫困的“三西地区”相比,处在同一发展水平,有的指标甚至更低,亚洲开发银行为此提出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环京津贫困带”尽管有近百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但与相邻的京津郊县相比,生态环境、基础条件、人均纯收入等差距却越拉越大,相对贫困问题愈加突出。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环京津贫困带”采访,出了北京延庆就到了河北省赤城县,赤城县共有21所初中和3所高中,据了解,只要某个教师拿下高级职称,便会活动调往北京,用他们的话说,“翻过一座山,工资翻三番”,据赤城县扶贫办介绍,几年来,赤城县有一大批教师外流。
同样的荒山造林,北京与河北的补偿标准相差数十倍。在北京,给予农民的生态补助金是每亩1000元-3000元,而河北每亩只有50元的补助。因为钱太少,河北省环京津的一些县只能买些小树苗,成活率不高,一般得补植三次才能保证成活,而补种补植是没有补助的。长期的资金匮乏,致使生态环境的改善举步维艰。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河北省扶贫办得到一组数据,2009年,环京津贫困地区的24县的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 D 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3、1/4和1/10。在不少县,“户里穷、村里空、乡镇背着大窟窿;行路难、吃水难、脱贫致富难上难”是真实的写照。
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持续贫困”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造成这个地区持续贫困的原因涉及自然条件、历史、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财政,农民要致富”的态势,这三方面的需求不一致,关系不协调。
一是牺牲经济保护生态。“环京津贫困带”地处京津的上风上水,担负着减少风沙、提供清洁水源的责任。为此,政府不断加大对这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为保护官厅和密云水库的水质不受污染,仅张家口市先后关停了上千家企业,以致“皮都”易帜,纺织工业不存。而且,近年来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要求区域内大范围的封山育林,当地农民赖以增收的畜牧业严重滑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