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可能到来的“大消费时代”已被不少人士憧憬。从上半年统计数据来看,尽管部分耐用消费品增速回落,但食品饮料、文化旅游、奢侈品等多个消费细项均保持较快增速。
与此同时,通胀预期在一般消费品市场体现得最为明显。“又涨价了”成为部分居民的日常购物心声,而企业在原材料尤其是资源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下也有苦衷。
专家指出,今年以来消费板块走势明显强于大市,某种程度上发挥了A股市场“稳压阀”的作用。从中长期看,食品、医疗保健、教育等领域仍面临涨价压力,供需双方围绕价格杠杆的博弈将持续。未来中国经济转型趋势不可逆转,消费行业很可能是确定性最强的受益板块。
商品价格涨跌互现
“近几年就没见物价跌过,隔一段时间就涨一阵。”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沃尔玛超市中,购物者梅亮抱怨,今年以来涨价最明显的有豆油、蔬菜、牛奶等。“现在5升桶的豆油价格已将近50元了,花生油、调和油价格还要更高。还有牛奶,袋装牛奶虽然价格没怎么涨,但容量普遍从以前的140毫升缩小到了110毫升左右,这肯定是变相的涨价。”梅亮说道。
6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9%,逼近3%的通胀警戒线边缘。尤其是牵涉民生的食品价格涨幅达5.7%,近期部分蔬菜、豆类价格的上涨令居民感受明显。
对此,相关部门一方面提出继续管理通胀预期,另一方面指出当前物价调控是有基础的,尤其是猪肉、粮食等重要产品价格目前仍处于低位,无需对通胀过分忧虑。
从需求来看,一些产品价格涨跌并未对购物意愿产生很大影响。在北京,家乐福、沃尔玛、物美等各大超市中,熙熙攘攘的消费者与以往相比未见减少。北京马连道家乐福的一名超市人员介绍,这几年她所在的食品柜台销售量一直在稳定增长,尽管一些产品确实涨价,但消费者通常会改选其他相关商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一季度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8,达到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称,近年来尽管部分产品价格上涨,但同时还有一些产品,比如衣着、电子类价格一直是下降的。居民对降价产品感觉不敏感的原因可能是,商品式样、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居民倾向于购买更新的产品,这将抬高购买支出。
“今年就是菜价涨得挺厉害,尤其是4、5月份的时候,有些青菜甚至翻了一番。不过,好在粮食和肉价还没太涨。”河南居民李霞认为。
上半年,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涨跌互现。其中食品类、烟酒及其用品、医疗保健类、娱乐教育文化类、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5.5%、1.7%、2.7%、0.3%和3.9%;衣着、家庭设备、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分别下降1.1%、0.6%和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