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监控的发展“冲动”
受访的能源专家分析,我国隐性能源浪费严重,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在“地大物博”心态下形成的大手大脚习惯,更重要的原因是,各地违背国情的发展“冲动”、片面追求GDP增长和缺乏有效监控手段。
倪维斗指出,近年来我国GDP增长飞速,六大能耗工业增速高出GDP增速。目前国家虽然有关于能源强度5年下降20%的指标要求,但是没有硬性的每年总能耗降低的指标和相应的措施,在追求GDP增长的强力驱动下,事实上允许总能耗快速增长的大门是敞开的。
目前我国GDP占全世界比例不到5%,却消耗了全世界30%以上的钢铁、47%的水泥,而且增长趋势不减。以建筑为例,我国房屋平均寿命只有20多年,反复建设中刺激了钢铁、水泥、建材的生产,却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由于缺乏问责制度和对能源利用率的考核,行政长官主观臆断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清水河县建设新区,正是缺乏科学的可行性调查研究、“拍脑袋”决策所致,国内一些城市出现的“短命公路”也大多由此而生。种种决策失误导致的巨大能源浪费,却难以见诸各级政府的总结报告中,也无须承担责任。
周大地说,能源作为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支撑,终端需求的增长合乎情理。但是政府部门“GDP挂帅”和加快发展的“冲动”,导致一味靠抢占资源、采掘资源追求“速成”式发展,而不是在减少能耗上下功夫,这种发展思路必须尽快扭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我国建筑年增量很大,但目前能满足建筑节能标准的很少,新旧建筑加在一起也不过30%左右。当前,建筑行业过多地着眼于建设速度和规模,能耗标准停留在照明、采暖、空调等浅层次,建筑自身能耗被忽略。“由于缺乏对建筑生命周期的评估,频繁出现炸楼现象就不足为奇。”冯飞说。
设定能源消耗“天花板”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应高度关注隐性能源浪费,包括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筑、交通、城建、出口、消费等领域的能源消耗标准。同时对行业能耗进行总量控制、对相关人员实施耗能问责制,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等。
冯飞说,“十一五”期间的节能成绩主要来自于落后产能,今后的出路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建项目需要建立严格的能耗准入门槛。
倪维斗提出,除了原有的节能要求外,要按照全国资源供给、环境容量、能源安全的具体情况,在考虑适当进口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条件下,研究2020年、2030年、2050年和更长一些时间内每年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把它作为“天花板”。
他表示,以建筑为例,应当对建筑总面积、建筑和建材总耗能的增量分阶段加以严格控制,对其能耗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和研判。对交通能耗,在总量控制基础上,应考虑如何分配到各种交通工具,鼓励什么、限制什么要旗帜鲜明。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通信技术,如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网上购物等,尽量减少出行的能源成本。
周大地说,我国的化石能源储量有限,发展新能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节约利用是一个长期甚至永恒的课题。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决策者,都应当让头脑冷静下来,在谋划发展的时候多想一想能源的问题,避免造成新的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