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从“返乡潮”到“民工荒”
2009年春节前后,农民工“返乡潮”的情景似乎还未从人们的记忆中褪去,下半年以来,“民工荒”又成为珠三角、长三角甚至沿海地区频频响起的一个声音。
一些专家和企业认为,过去的劳动力紧张大多缺高技能人才,而此次不仅缺高级工,更缺普通工。不过,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巨大,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民工荒”仍然是结构性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
“返乡潮”变“民工荒”的原因包括多方面,例如经济回暖,企业订单回升;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劳动力结构调整;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薪酬待遇过低,相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工外出后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对用工环境、劳动权益有更高要求;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不足等。
金融危机加速了沿海地区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使得以低廉人工成本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增长方式面临考验。因此,要想真正破解“民工荒”还需理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一些管理部门和企业也需纠正把农民工视为“短工”的做法,把农民工纳入到劳动力市场范畴。
不过,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流动趋向也正在悄然变化。
首先,随着中西部逐渐崛起,输入地由原来的以珠三角地区为主,转变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其次,吸纳农民工就业较多的企业逐步由出口加工型向内销型转移。最后,东中部地区原有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再加上政府帮扶,农民工由转移就业向就地创业就业转变。(郭锦辉)
5.煤炭大省资源整合加速
2009年“煤炭整合风暴”,注定要在山西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山西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4,“经济因煤而兴,问题由煤而生”特点明显。长期以来,“有水快流”的挖煤思路形成了“多、小、散、乱”的煤炭粗放发展格局。在山西,有人概括了小煤矿的“四害”:浪费资源、破坏生态、草菅人命、腐蚀干部。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从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转身,并非最近提出。但是,这一次做得很果断,而且规模也最大。该省今年初提出煤矿大整合,整合后单矿的年生产能力要达90万吨,远高于30万吨的全国标准。按照计划,明年底,山西省煤炭企业主体数量将由2000多个下降至100个左右,进入真正的“大矿时代”。
除山西外,其他地方煤炭资源整合也呈加速之势。例如,河北把开滦集团和兴隆矿务局联合重组。继去年重组5家国有企业,成立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后,河南省拟在2010年完成646座小煤矿兼并重组。
受金融危机影响,能源需求萎缩、供应出现相对过剩的局面。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实行兼并重组整合,改造提升煤炭产业,是实现煤炭产业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迎接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必要准备。
煤炭资源的整合涉及资源利用效率、资源价格、煤电关系、煤炭定价话语权等许多问题。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同时也是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围绕整合的讨论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从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整合已经成为部分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例如针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如何使整合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同时又能兼顾各方利益可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郭锦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