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记者从农业部实施西部大开发10周年通气会上了解到:西部是我国草原的集中分布区和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西部地区畜牧业资源十分丰富,发展现代畜牧业潜力巨大。近10年来,农业部畜牧部门紧紧围绕草原保护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方面,不断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共投入建设资金233.13亿元。西部草原生态治理和现代畜牧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在草原生态治理方面。2000年至今,国家在西部地区投入草原生态治理资金201.74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草地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草原生态工程,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有效遏制了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牧还草工程从2003年开始实施,截至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在西部投入资金179亿元,围栏封育草原6.77亿亩,工程区产草量比非工程区提高68%。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从2000年开始实施,中央累计在西部投入资金21.69亿元,安排3528万亩草原治理任务,严重沙化草原面积缩减20%以上。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工程投入资金1.05亿元,完成草原建设任务40万亩,岩石裸露率降低19个百分点。
第二,在畜牧业发展方面。一是在普及畜禽良种上重点予以扶持。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34亿元,建设畜禽原良种场438个,并对生猪、奶牛、肉牛和绵羊实行良种补贴。目前西部各省区已初步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二是在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上重点予以扶持。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7.05亿元,支持西部地区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830个,完成713个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163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场的改造。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每年为西部地区增加生猪出栏1000多万头,增加蛋鸡存栏1500多万只,增加牛奶产量100多万吨。如今,西部六大牧区牛羊肉产量达327.5万吨,生鲜乳产量1244.5万吨,均占全国总量的1/3,分别是2000年的1.7倍和5.1倍,有效保障了市场供给。
第三,在农牧民增收方面。近年来,由于草原牧区积极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放牧牲畜数量逐步减少,但通过发展人工种草、推广舍饲圈养和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等措施,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初步实现了减畜不减收。据统计,2008年全国266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4026元,是2000年的2.4倍,年均递增11.6%,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1.6个百分点。(中国发展门户网 傅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