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2006年的测评结果相比,2007年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整体排名变化不大前三位分别是四川、新疆和内蒙古,陕西名列第四,显示出上述省份产业发展在西部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四川省优势明显,三次产业排名均处于西部地区前列,特别是第一、三产业都位居榜首,充分显示了其作为西部经济大省的强劲实力。内蒙古继续坚持突出重点、培育特色、服务全国的理念,其支柱产业继续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由第五名上升至第二名,产业规模及盈利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7年第二产业总产值达到3154.56亿元,超过陕西,紧随四川之后,并在整体排名上超过陕西,位列前三甲。陕西第一产业小幅上升一位至第六名,第二产业具有较强实力,产业规模、盈利能力、生产效率都处于西部领先水平,但仍小幅下滑至第三名,并使得整体排名下降一位。
云南、广西、重庆和甘肃4个省份的产业竞争力排名仍然处于中游水平。但不同的是广西、甘肃尽管总体排名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其第一、二产业排名均有所上升;而云南在整体排名未改变的情况之下,第一、二产业的名次却在下滑,特别是生产效率、农民纯收入等指标十分靠后。后三位依次是贵州、青海、宁夏,这与2006年的结果完全一致,表明这些地区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并未得到改变。
(二)与1999年的测评结果相比西部大开发十年中各地区产业静态竞争力的主要变化
1.名次上升的地区有内蒙古、贵州、陕西和新疆,其中内蒙古和陕西是上升最快的省份
内蒙古以能源、冶金、畜牧产品加工为主的六大支撑产业,由原来的资源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从无到有,达到11户,培育了19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产品,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和重化工业基地。同时,区内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2003~2007年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了1.2倍,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达到50%,对城镇就业的贡献率达到70%。在此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也高达27.25%,2007年三次产业的排名均位列西部地区前三,充分表明当地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内蒙古现象”。
陕西由1999年的第七位稳步上升至第三、四位,这主要得益于第二产业,特别是能源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2007年陕西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54.3%,是西部各省份中最高的,能源化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30.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8个百分点。然而陕西省的产业结构并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优化,第一、三产业发展相对较缓,始终在中游水平徘徊。2007年陕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延续了2006年下降的趋势,三次产业比重由1999年的18.0∶43.1∶38.9变为2007年的11.1∶54.3∶34.6,第二产业的一枝独秀成为陕西高速发展背后的“隐忧”,如此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可能对今后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制约。
新疆小幅上升一个位次,产业静态竞争力稳居西部次席,这与当地发达的第一、二产业密不可分,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生产效率都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值得注意的是,新疆与陕西一样,其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排名在不断下降之中,由1999年的第四名下降至2007年的第七名。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应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贵州经济基础薄弱,三次产业均比较落后,纵观十年发展,虽然名次上升一位,但落后地位仍未改变。
2.名次不变的是四川、甘肃和宁夏
四川省作为西部经济大省,1999~2007年间产业静态竞争力稳居第一,优势明显。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交通便利,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以及雄厚的科技实力。西部大开发的十年间,四川省积极发挥和利用当地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已经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三次产业均居西部地区前列,第一、三产业排名更是始终稳居榜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99年的25.4∶41.9∶32.7,变为2007年的19.9∶43.8∶36.3。甘肃和宁夏的名次虽然也没有发生变化,但始终在末位徘徊,这也与当地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