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正如此前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中国价格论坛上所表示的,价格改革是一场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不同阶层的诉求差异协调难度大,单兵突进难度很大。
引入民营
不完全竞争反助涨水价
“以前地方上垄断的国有企业,说白了是只有费用,没有成本,在缺乏机制约束下,依靠企业自身自觉行为去降低成本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我们进去之后,是有成本和收益之分的,为了获得高收益,就必须控制成本。”国内一家水务上市公司的副总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为了解决地方财政在自来水管网建设上的资金问题,地方水务行业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引入外资或民间资本参与到这一垄断行业。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外资水务收购国内水务资产后,需要在经营权有效期内通过收取水费回收成本,水价自然随之上涨。天津就是一个案例,自1997年法国威立雅水务进入后,十多年时间,居民用水价格先后上调了8次。
2007年1月,威立雅又以17.1亿元人民币、4倍的溢价,成功竞标兰州水务集团49%的股权,如此高溢价取得国内水务资产让其轰动一时。
在马勒思看来,问题的本质就在于,供水的资产不同于别的产品,外资在购买了地方的资产后,要获得供水的经营权还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许可。地方政府完全有操控这一资产是否能够发挥价值的能力。“高价收购必然导致在此后约定的经营权年限内外资企业要求通过收取水费来回收成本。”
“在规定了利润率的情况下,企业从逐利性的角度而言,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只有拼命地放大成本。”一位民营水务企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水务行业市场化,不管民营还是外资还是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进入这个行业,赚取利润是资本逐利的本性。
在马勒思看来,其实地方政府不需要出售资产,而仅将运营权交由外方运营,澳门就是个很好的案例。但这样的目标短期在国内还难以实现。
郭鹏也认为这仅是一个理想模式,在中国要实现水务行业“国有民营”至少需要10到20年。“就像在法国,现在就仅有3家水务公司,并且都已运营超过了数百年,运营的经验和成本控制都已做得很好,企业完全依靠提供优质服务压缩成本来赚取利润。”(记者 钟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