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物价走势存在上行压力 经济向好因素较多
央行: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
昨天,央行发布的200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到,将对货币政策动态微调。央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在继续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将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对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
6月底已启动动态微调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达7.37万亿元的历史天量,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泡沫迹象。上证指数从年初至昨日上涨了88%,领跑全球股市。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飙升。有分析称,上半年7.37万亿新增贷款中近2万亿流入股市。
央行昨天表示,下一阶段,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
事实上,6月底,央行就已经发现苗头并开始微调政策。6月底以来,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恢复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而被视为市场利率走势风向标的央票收益率和正回购操作利率屡次攀升。截至7月末,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自7月9日重启以来累计上升近20个基点。
与此同时,银监会在7月份出台严格执行二套房政策、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等四道金牌令箭规范贷款用途和流向,这些都被市场注解为回收流动性将是下阶段宏观调控的主基调。
不过,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惠勇认为,央行将更多运用数量型工具进行微调,而像存款准备金率今年内不会上调。
预计明年物价将上升
虽然目前市场已有通胀预期,但央行认为,未来价格走势尚有不确定性。
央行表示,当前外部需求依然疲弱,国内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在内外部不确定性较大的环境下,需求不足仍可能构成价格下行的压力。受连续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及经济刺激计划影响,目前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2009年上半年,国际初级商品价格已大幅上涨。
交通银行研究报告预计,三季度物价仍会继续呈现负值,但降幅将趋收窄,明年我国物价可能重回上升轨道。但如果明年持续宽裕的流动性得不到有效调节,资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甚至出现较大泡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对此应当保持警惕。
■隐忧
“宽松货币政策退出过慢或引发恶性通胀”
央行认为,退出时机须准确判断,退出过快可能给复苏带来压力
在昨天的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开辟专栏研究国外中央银行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虽然未提及中国市场,但也透露出中国央行的考虑和顾及。
2008年9月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美联储、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央行和欧洲央行,相继把政策目标利率降至零附近,采取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是,目前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零利率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面临着“维持较低国债收益率以促进经济复苏”和“稳定币值以维护国家信用”的艰难抉择。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于7月21日公开表示,美联储已经考虑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
中国央行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对于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央行认为,宽松货币政策应以危机的影响基本消除、经济恢复增长为前提。实践中,需要对退出时机和力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否则,政策退出过快,可能给复苏带来压力;退出过慢,则可能引发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和恶性通胀。
关于退出工具的选择,央行则表示除逐步缩小应对危机的数量型工具规模、适时运用常规工具外,也可以考虑创新其他工具,以保证在经济复苏时既可以较快地回收大量流动性,又不会使信贷市场发生较大波动。同时央行认为,应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等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及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避免政策效应的漏损,或以邻为壑政策对其他经济体的损害。
“经济复苏是一个曲折过程”
央行称,目前出现的部分正面信号是否意味着经济衰退已结束尚待观察
对于全球经济的判断,央行认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复杂、波及范围广、破坏程度严重,目前出现的部分正面信号是否意味着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尚待观察。央行表示,尽管经济企稳的大趋势已基本确立,但复苏过程将可能是缓慢而曲折的。
2009年上半年,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大规模应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以全球股市反弹、大宗商品价格回暖、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工业生产下滑速度放慢为标志,全球经济衰退初步出现放缓迹象。但未来仍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实体经济方面,消费、投资、进出口、房地产、劳动力市场等尚未形成能推动全球经济快速复苏的动力;金融领域方面,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金融体系盈利模式的重建、金融市场功能的恢复都需要很长时间。此外,复苏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相互交织的风险因素,包括美元汇率、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非常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保护主义抬头等,这些因素与复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和金融市场震荡一起,将反复考验市场信心,影响复苏进程。
■现状
上半年贷款利率持续下降
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上半年,新增中长期贷款3.1万亿元,同比多增2.0万亿元。在信贷扩张的同时,银行的议价能力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持续回落。
6月末,主要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14.5万亿元,增长36.3%,比上年同期高19.1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新增中长期贷款投向第三产业的力度明显加大,6月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17.0%、23.4%和44.6%。从行业结构看,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6月末,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长42.4%,比上年同期高23.2个百分点。而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势显著回升。6月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2.7%,比上年末提高6.8个百分点。上半年,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3501亿元,是上年全年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1.5倍。
在信贷扩张的同时,银行的议价能力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持续回落。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行,6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4.34%,比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6月份,贷款实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占比分别为30.47%和33.70%,比年初分别上升4.91个和3.57个百分点;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35.83%,比年初下降8.48个百分点。
一银行业人士表示,今年上半年多为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性贷款,这些借贷者风险低,同时各大银行争夺巨额信贷市场,面对这些有限的优质项目银行的议价能力降低。此外,为拉动消费,央行允许执行房贷7折优惠,这也拉低了整个贷款利率水平。
■举措
央行拟进一步松绑民间投资
虽然信贷投放大幅增加,但民间投资意愿依然偏低。对此,央行昨天表示,将进一步放松投融资管制,启动民间投资。
“目前外需减弱具有中长期性,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本上还是要加快以扩大消费内需为核心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央行表示,下一阶段有利于内需扩大和经济企稳向好的因素仍比较多,投资和消费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9年第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预期指数继上季回升1个百分点后再升7.8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指数比上季和上年四季度的历史低值分别提高了10.4个和3.8个百分点,投资意愿指数也出现回升。与此同时,国家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农业补贴,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
不过,影响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风险和挑战依然存在。央行认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仍面临不少困难,实现复苏需要较长的过程,外需严重萎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将持续,而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民间投资意愿偏低,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还比较困难,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依然存在。今年7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演讲中也透露,未来可能将把放宽民间投资准入范围,作为一项政策出台。
中国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在经济刺激过程中,政府投入是第一棒,主要投向于基础设施建设,而民间投资则是经济刺激过程中的第二棒,如果民间投资不接棒,之前的巨大政府投入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是否能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是中国宏观经济是否能真正复苏的关键。
新闻回顾:央行6天内3次表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
在市场猜测不断的情况下,央行昨晚通过其官方网站再度表态,将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消除了市场对央行将进行信贷规模控制的猜测,央行将更多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市场流动性。(作者:苏曼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