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采购潜规则”导致国货与洋货被放到了一个不对等的博弈状态中
随着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拉开,一场轰轰烈烈的采购大戏也正在上演。在这场大戏中,国货和洋货究竟应该谁唱主角?眼下,这正成为眼下中国舆论热议的一个话题。
这一切要先从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的一句评论讲起。上月末,外企在逾50亿欧元的25台风力涡轮发电机订单竞争中失利,伍德克因此公开宣称,中国政府制定的风力发电项目投标标准,只关注涡轮发电机的单位价格,而排除了其他国家在风电项目招标时考虑的使用寿命、回报率等因素,使外国供应商难以胜出。“中国政府似乎有意将外国供应商排除在其4万亿元人民币财政刺激方案下的合同之外。”
对此,国家发改委6月1日在其网站上刊出《答记者问》一文专门做出回应。文章在澄清“排外”质疑的同时,却道出了中国国货反受“歧视”的现状。文章说,目前在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招标过程中,“通过在招标文件中设置歧视性条件违法限制国产设备使用的做法比较突出,在一些领域还相当严重”。
有些行业很“受伤”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陆仁琪就深切地感受到了他所在的行业遭受到的歧视现状。尽管这场采购大战的帷幕刚刚开启,但陆仁琪却不得不为采购单中装备制造业的“国货”份额担忧。据她介绍,以往的政府招标投资项目中,电工和机床行业产品被排斥的现象很普遍,“有些招标书上甚至写着不允许国内企业参与竞标的条款”。
因此,从采购开始之日起,陆仁琪就担心,这种现象会延续至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中央投资项目中。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4万亿投资重点投向住房、铁路、机场、水利、电网、医疗等领域。陆仁琪估算了一下,这当中可能有60%-70%的投资将用于购买装备制造业的设备,“比如工程挖掘机、建筑工地上用的起吊机、水泥车、内燃机等”。
“如果按用户的这种习惯招标方式进行,那么国产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将很‘受伤’。”她说。
此外,医疗器械业也有同样的担忧。在今年3月召开的“促科技创新,助企业发展”医疗器械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我国每年要花费数亿美元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且国内有近70%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一些医院对洋货的迷信已经到了牙科治疗椅等一般的医疗器械上。”
潜规则导致不对等博弈
当然,采购某些洋货无疑有其合理性一面。“必须承认,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确实有吸收的必要。”科技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在扩大内需4万亿投资投向构成中,有5%的资金预算面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其中,外商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个领域的“必需品”。
不过,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国货与洋货的技术差距并不大。《中国工程机械》杂志社主编孙哲介绍说:“目前国内工程机械的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差距很小,特别是起重机、装载机、推土机技术进步明显。”按他的预测,仅考虑技术需求,这次4万亿项目中的装备制造业采购中,国货占过半份额“没有问题”。
除了“技术水平”的争议之外,或许,国货和洋货的竞争还在于竞争环境的不同。由于国家对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的部分进口商品存在特殊优惠政策,“对一些进口设备而言,如果符合政策,既能享受免税又能享受政府进口补贴,当然选择用国外的产品了。”陆仁琪说。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则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在医疗器械行业采购“洋货”可以获得的高额回扣则是国内产品目前受“歧视”的另一个原因。他说,为进口医疗设备,一些人能够有机会出国“考察”,而进口仪器的引进虽然成本巨大,但可施行较高的收费,因此成本回收也快,后期效益可观。
对此,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桑百川评论道,正是这些潜规则“完全把国货与洋货放到了一个不对等的博弈状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