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刺激计划规模或扩大至8万亿 央行年内料降息27个基点
“一架飞机正在空中飞行,去年只是飞机的高度不断降低;然而今年是‘硬着陆’还是高度继续降低还不清楚。目前,一切的努力都是在防止这架飞机出现‘硬着陆’。” 野村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大卫·瑞斯勒(David Resler)在评价全球经济现状时如是说。
同全球其他经济体一样,中国也在这架飞机上。但“中国因素”是否对飞机的航向具有足够的影响力?中国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究竟能有怎样的效果?中国经济未来的前景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大卫·瑞斯勒与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野村证券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辜朝明一起接受了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证券报:去年11月,中国政府出台了“四万亿”规模的大型经济刺激计划,有观点认为该计划不仅给中国经济增添了无限信心和动力,也给全球经济带去了希望和活力。是否可以对该计划推动全球经济走好表示乐观?
瑞斯勒:在全球经济一片萧条的过程中,中国可以说是迅速采取重大措施来刺激经济的发展。从历史角度来说,今后任何人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都会认为中国因素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在全球经济体中的重要作用也有所显现。
中国经济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发展中的经济体变成世界上一个相当发达的经济体,因此在支持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会起到重大的领导作用。特别是中国采取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将会在历史上留下非常重要的一笔。
我想,中国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仅仅将会推动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防止全球经济的继续下滑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证券报:中国目前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未来美元汇率如果走软将导致中国这部分外汇资产缩水,这种情况会发生么?
另外目前有观点认为,全球经济走好将依靠G2(美国,中国),两国未来需要怎样的经济合作?
瑞斯勒:虽然全球经济目前普遍疲软,但美国经济相对好于欧洲和日本,所以我个人预测在美元汇率方面不太会有巨大的变化。我大体上同意你问题中的观点,美国和中国的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我认为目前的“合作”首先是彼此采取行动来推动双方进一步的相互贸易。
中国证券报:野村方面发布的研究报告一直对中国经济“保八”充满信心,如此乐观的依据是什么?决策者未来还可能推出什么新政策?中国经济在未来还有什么隐忧?
孙明春(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我们一直认为,中国强劲的国内最终需求和充沛的流动性可以有效阻止经济出现进一步的下行,从连贯的、前瞻性的角度来看,2月中旬中国经济已开始获得增长动能。
受惠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我们预测中国经济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复苏,GDP在第一季度将增长7%,接下来的第二、三、四季度将分别增长7.5%、8.2%、9.2%,在2009年确保实现“保八”的目标。
另外,“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规模还可能进一步扩大,在未来三年中,该计划可能至少扩大至7-8万亿元的规模。
利率政策方面,由于通缩仅具有暂时效应以及贷款增长强劲,我们预测人民银行不会再大幅度减息。原先我们预测今年中国将三次降低利率水平,每次降息27个基点;现在我们认为可能只会一次降息27个基点。另外,随着通胀压力可能在2010年重新显现,人民银行甚至可能在明年加息81个基点。
关于潜在的风险,我们认为一个是经济刺激计划的执行速度不够快,这可能导致一些私营部门在经济刺激政策发挥作用前丧失信心。
另一个就是全球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超预期”地萎缩,导致净出口额大幅度缩水。不过,目前我们仍认为这两个风险属于“低概率”发生事件。
中国证券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纷纷出台了经济刺激计划,但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给予好评,而对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质疑声不断,这是为什么?
辜朝明(野村证券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目前经济条件不断恶化,已经不足以用正常政策来调控了。就像是面临一场战争,美、欧、日等经济体还在以“和平时期”的思维出台相关政策。而在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唯一意识到已到了危机关头,并迅速作出了迅速反应的国家。
在中国出口贸易的集中地如广东等地,大批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失去了工作岗位并回流农村。
不过这些人还算是幸运儿,因为中国政府不仅采取了措施提高了农产品收购的价格,还出台了一些政策使得打工者在返回农村后能够自谋出路。
我还注意到了大批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中国政府同样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给予了毕业生们更多的工作岗位。
在我前期访问中国时,有政府官员对我说,现在中国中央政府出台的措施,可以保障这个国家三年的增长。另外,我们还要考虑中国地方政府的潜力,尤其是在基础建设投资方面。
所以我认为,尽管中国经济面临很多挑战,但中国政府面对危机所表现出来的快速反应能力要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与之形成鲜明对应的就是欧元区方面,由于作为该区域政治、经济与货币联盟基础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存在着一些束缚,欧元区只推出了规模较小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且该区域的一些政策决策者看起来对收紧金融监管而不是使经济复苏更有兴趣。(记者陈晓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