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业利益分配结构的失衡。“4万亿”还要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行业利益结构的制度进行大幅度改革,这不仅关乎利益的分配,归根结蒂也是经济效率的问题。
要借此大规模投资之时,尽快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对内开放。我国的垄断行业多属于自然垄断,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产权配属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早就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要以此次大规模投资为契机,逐步打破石油、电力、铁路、金融、电讯、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领域的垄断,进一步开放国内高回报的垄断性服务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松绑后,还要经济推进体制性政策的改革引入竞争主体,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必须着力解决以下三个难题:
第一,价格机制能否解决。价格和收益联系在一起,垄断行业,例如铁路运输价格由政府实行管制,非常不利于投融资,民营资本感到盈利回报很难确定,自然不敢轻易进来。
第二,许多垄断行业政企不分。现在,政府既是铁路的借贷主体,又是投资主体甚至融资主体,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说不通的。例如在合资项目中,铁道部既要吸引民营资本进来,又要保持自己的控股地位。这就大大打消了民营资本投资铁路的积极性。
第三,内外有别的问题。由于民间资本无法进入,如果垄断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这个市场很有可能会像银行一样让给外资。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诸多领域民间资本不让进入,设置的门槛过高,但外资进入的门槛却很低,还给予一系列优惠条件。
五、谨防大规模投资进一步加剧区域发展失衡。我国区域经济失衡问题由来已久,从总量上看,近几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根据地区GDP计算的地区经济发展离散系数(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值越大,说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越大,反之则越小)继续呈扩大趋势,即2002至2006年分别为0.806,0.821,0.823,0.840,0.848。而今4万亿巨额投资是否拉大差距是个问号。
4万亿投资的基本来源有3个途径,一是中央财政通过发放国债筹集,二是地方政府投入,三是金融机构贷款。从银行体系存贷款的结构性数据看,全国东中西部各省区的贷款占存款比重差异并不明显,但事实上,资金流动到城市、发达地区和垄断行业的失衡现象非常明显。从各省目前公布的数据看,东中西部差异很大,例如广东2.3万亿,上海8000亿,北京1万亿,河北5889亿,吉林4000亿,海南2070亿、安徽3890亿等等,基本和其经济实力吻合。而中西部的湖北597亿、陕西260亿、广西778亿显然不能与广东、上海等经济大省市相提并论。此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地方政府不允许发债的情况下,除了预算外的土地收入,最大的可能仍然是银行贷款,而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县域以下存在人为压缩信贷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从区域金融风险溢价的角度出发,建立激励金融资源均衡配置的发展格局。
总之,“4万亿”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应成为结构性攻坚使中国经济走向平衡之路的关键。从国内因素看,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都会演化为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促动力。从国际因素看,每次危机过后,都会出现大的利益调整,大的格局变动。中国应对危机的基础和能力已是今非昔比,完全能够战胜挑战,迎来更大的发展。(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