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经济破解转型期的反周期难题
预见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可以利用引进外资和技术的驱动,在赶超中实现财富的原始积累,缩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收入上的差距。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导入模式的局限性和潜在的风险性。从经济规律看,就是必须认识到引进要素对一个国家财富增长的边界是有限的。要素的引进可以有效地改变一国的财富边界,但不可能成为一国持续增长的动力。如果说前30年中国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外延式的外循环(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外资拉动),那么未来中国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内涵式的内循环发展之路(依靠本土创业企业、本土资本的壮大)。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多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指标,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出现了亚健康经济状态。无论是环境约束还是产业结构发展内在需求的角度,中国经济增长都将面临着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或知识依赖型的转型。在经济调整与转型压力的叠加之下,创业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降低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和成本,实现平滑转型的最佳路径。
用经济转型的产业角度衡量,创业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产业发展的起点,更是产业内生式增长的永恒动力。大力发展以科技型、知识型、服务创新型、创意型新兴创业企业为主导的创业经济可以从源头上遏制对资本等的大量投入,必然推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重点服务于成长性创业企业、重点支持自主创新企业,包括“五新、三高企业”(“五新”也即“新经济”、“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三高”也即“高技术”、“高成长”、“高增值”)。
当前我国处在工业化深入发展过程中,大工业的就业能力也呈下降趋势,“高增长低就业”开始显现,只靠输血的就业扶持政策难以缓解就业压力,依靠发展创业型经济,打造自主创业的造血机制才是破除就业瓶颈的根本解决之道。因此创业型经济不但能够破解中国转型期反周期的难题,也对促进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加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发展引擎。
启动创业型经济需要全方位体系和制度建设
近几年来,以国家甚至以大洲为单位的全局性宏观创业探讨和行动计划日益增多,许多国家政府制订全方位和多层次的长期发展战略,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并建立完善的创业管理体系,加强战略层面的统筹管理,制定国家创业政策体系和实施计划,指明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和扶植创业型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对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也较为关注,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可以说这为创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撑。
发展创业型经济不仅仅是简单的创业扶持或政策性倾斜,更重要的是努力构建创业型经济体系。尽管我国属于创业活动高活跃国家,然而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劳动力结构等还存在着既往传统经济模式的烙印,与创业经济相适应的创业孵化体系、风险投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配与激励制度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等一整套的制度结构尚不成熟,体制障碍了构成创业经济的基本制度性约束。
创业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不顺畅。根据有关方面进行的调查,我国一般成果转化商品率为45.8%,而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5%,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只有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此外,在从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开发到市场开发的整个产业化过程中,许多新创企业缺乏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共性技术的研发的机会,科研院所和大学不愿给予新创企业需要的项目技术资助,更不会轻易将其研发成果交给新创企业开发和商业化运作。造成创业企业、研发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科技成果共享程度低。
资源要素市场缺乏也降低了创业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事实上,知识资本经由创业企业的生产机制而进入市场过程,就是由知识资本凝结而成的商品实体的市场交易过程,体现了要素定价的市场化。因此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交易市场,提供易获得的创业资源和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