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横扫全球
启动创业型经济 释放新一轮增长动力
【导读】:发展要有前瞻性,准确预见才能引导经济走出困境。从经济周期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规律看,真正决定经济周期的是新兴技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特征、投入要素结构特征等根本性因素。面对全球金融动荡不断升级的趋势,我国应该转向更为坚决的结构性转变,将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在结构性调整与周期性调整中需求突破点,全方位思考经济发展模式变革的总架构,通过创业型经济的大发展开启未来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次贷危机席卷,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经济步入一个风险释放的经济下行过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几年内,全球将告别经济稳定增长、世界贸易流量大幅增加的“黄金时期”。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已将全球增长预期从2007年的5.0%减缓至2008年的3.9%和2009年的3.0%,为自2002年以来的最慢增长步伐。可见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化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而是一个中期问题。中国能否在危机中化解风险和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不仅关乎到中国的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成为全球经济下一轮经济增长浪潮中的“风向标”。
全球结构性失衡和周期性调整叠加引爆金融危机
当我们追溯全球格局之变时,不能不察其背后深层次的经济动因。导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冰冻三尺,由来已久。金融危机的产生既有全球经济空间维度上的结构性失衡,也有时间维度上的金融经济周期问题,是两者的相互叠加所致。
首先,金融危机是经济中不平衡因素不断积累,集中释放的过程。一方面,美国利用强大的金融优势成功地建立了以美元资本为核心机制的全球分工体系,利用纸币发行权、强大的逆差融资能力,构建了超额信贷能力的消费经济体系以及全球性商品和服务的定价体系,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纳入由其所主导的全球分工与生产链条中。另一方面,近年来美国生产领域逐年萎缩而金融不断扩张,积累了大量的金融泡沫。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报告, 2007年上半年全球金融衍生产品总量已占世界GDP的802%。然而负债经济终究难以承受过度透支,当美国金融投资过度而生产投资不足,实体经济步入经济下行周期区间时风险就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集中释放了。
其次,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真实反映。全球经济每10年经历一次大周期调整,大部分是由美国经济周期所主导。从全球经济体系的深层次看,由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高增长行业动力衰减,经济增长缺乏引导美国经济走出低迷的新引擎,美国国内产业周期出现了“转换缺口”。这样美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就决定了美元内在币值的不稳定性,也就势必造成以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提前反应未来全球经济周期的向下调整。
金融危机与经济转型双重压力奠定中国转型变局
全球金融危机的恶化升级,虽然给全球带来痛苦的调整,然而这也恰恰是打破当前经济动态均衡体系的一大契机。可以预期的是全球力量格局很可能向快速增长的国家和经济体转移,下一轮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将来自于中国、印度等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IMF预计新兴亚洲经济体今年的增长率为7.7%,明年为7.1%。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IMF预测今年为9.7%。
格局之变让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未来的增长之路,中国经济高增长能否持续?关键在于寻找到启动新经济增长的发展引擎。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影响长期总供给方面的因素。决定一个国家长期总供给也就是决定潜在产出的因素包括生产要素投入与效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方面。事实上,眼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全球外部的冲击而是自身结构不合理的影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是中国根本利益所在。
经济结构的转型包括三个层次:需求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和投入要素结构转型,而这些也恰恰是决定经济周期的内在驱动力。从国际环境看,全球金融危机升级打破了原来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消费,新兴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全球均衡体系,世界五大经济体中的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都处于经济衰退边缘。在外部经济恶化导致外需萎缩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必须从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我们已经认识到应对外部金融风暴和内部不利因素双重压力,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和成功转型,启动内需是关键。然而如何启动内需?在全球经济进入下行阶段、通货紧缩阴影笼罩,人们普遍悲观预期以及社保体系、分配体系尚待完善的复杂情况下,启动内需的第一步不是消费而应该是创业经济领域的生产性投资,增加新兴生产领域的供给比刺激需求更有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首先,创业具有能够扩展经济活动边界、转变资源和调整生产结构满足消费需求的能力,这种“创造性破坏”对一国(地区)内生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曾使使韩国经济一度萎靡不振,然而,也正是经济衰退之后的失业大潮带来了“创业蜂拥期”。 众多创业企业不仅为韩国在金融危机后迅速复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更为韩国下一轮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从创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看,创业连接了投入、需求与产业三大环节。技术进步创造了新的产出,新的产出满足了生产和生活中潜在的和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旺盛的需求又刺激着新兴产业的扩张。由于需求旺盛,使消费品升级换代,又不断引发人们新的需求,从而使新的需求成为新兴产业成长的动力,许多新兴部门收入弹性很高,价格高扬,其获利水平远远高于全部产业平均水平,从而引起创业资源迅速流入该产业,促进了新兴生产力的发展,可见创业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源泉。
其次,中国发展创业型经济潜力巨大。由于中国技术进步、制度变革的外溢效应,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不断增长的最终消费性需求、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生产性需求以及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需求,将会为创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机会空间。
经过多年积累,中国创业型经济已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65%的新增专利、6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创业企业完成的。无论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还是在信息咨询、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创业都十分活跃。。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科技创业企业数量为163991家,企业数量比2006年增加2.87%。
从创业活跃程度来看,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研究报告,中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从2002年的12.3%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16.4%。立足于全球视野下观察,中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在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的42个国家中排在第六位,处于最活跃的国家之列。2007年我国的创业活动活跃程度高于创业GDP曲线,表明我国的创业活动对GDP贡献的潜力在增加,对未来经济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