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契机?
在广东省政府和专家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谈及这一话题。他指出,中国经济外向依存度过高、进出口过于不平衡、环境压力过大、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这种保持经济增长模式的问题讲了多年,要是没有新的困难和挑战,原有模式可以轻松延续,就不容易形成改变的共识、下大决心。现在的经济形势有了一股“逼”的力量,趁势而为可以奠定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更扎实的基础。
比如国际的高油价和高粮价,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析,“险”中也有机会。中国的能源消费中70%是煤,所以我们也许对140美元/桶的油价没有办法,但增加煤炭供给的潜力还是不小的。国内粮价比国际市场低了很多,如果有管理地扩大一部分出口,当下世界的高粮价就能成为刺激中国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推动力。说中国耕地紧张是事实,但还有很多耕地没有好好种也是事实,一个成因就是粮价刺激不够。当前国际粮价的形势,对中国增加粮食生产有值得利用的机会。
张宏良也表示,中国应趁机建立信息、生物、文化以及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通过创造国民创业条件来取代就业条件,尤其是要改善财富分配机制。长期以来,劳动工资水平占所创造财富的比例很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需购买力,今后可以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股份合作制,以股份形式提高大众获得财富分配的比例。
对于这场金融风暴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会对企业有明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压力和动力。过去世界经济比较好的状况下,国内企业只要生产出廉价的东西,就不愁销售;很多企业无心提高附加值、无心产业升级。次贷危机抑制美国消费,对出口市场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相关出口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而从国内背景来说,要素成本也在提高。内忧外困,只有破局才能生存。
6 中国金融改革会否迟滞?
“此次次贷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而次贷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中央民族大学张宏良教授表示,金融创新分两种,一种是正常的、满足市场需求的金融创新,另一种则是只满足一小部分人操纵市场、谋取巨大利益的创新。从这次次贷诱发的后果来看,就是一个不好的创新,最终连利益方都栽了进去。
李慧勇称,中国金融改革因为次贷减速的可能性很大。目前受影响小,就取决于我国金融体制相对封闭,主要还是存贷业务,没有贷款证券化、证券衍生品等业务,才避免了次贷危机的正面冲击。毫无疑问,次贷危机对金融监管层,是个警钟。之前呼声很高的一些创新产品恐怕都要重新评估风险,会使改革进程走慢。
孙立坚则表示,很担心金融改革步伐的停滞。短期来看,金融风暴正当头,暂时停止或控制金融创新,也很必要。比如美国,现在就已经宣布10月3日之前,所有金融创新都暂停。但中国的股指期货、融资融货,都不存在不推的问题,否则价值风向标就没有了。不能说因为次贷危机,美国就没有了学习价值。美国是消费大国、金融大国,今天能够在全球调度资金,来支持其透支消费,就是因为其金融强盛。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但本质上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的问题,在于监管模式落伍。如果监管部门不了解华尔街赚钱的新方式,那根本无法看到问题所在。金融监管应该与金融创新同步发展,在创新工具出台时,就要搞清楚风险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