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是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抑或有着庞大内生体系的中国经济能够独善其身?连日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教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等参加了广东省政府和专家座谈会,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宏良应约佛山讲学……本报记者采访京沪穗相关专家发现,尽管他们观点不尽一致,但对两者关系的梳理仍不乏灼见。
1 热钱到底流入还是流出?
“热钱短期内将流走,因为流动性为王、现金为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孙立坚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直言,外资机构在资金压力下有套现需求,但从长期看,热钱反而会流进中国。美国经历这次次贷危机,经济恢复可能需要三五年,全球资本等不及三五年,会更多向中国流入。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也认为,美联储降息,美元加速贬值,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大,对人民币升值投资的预期更大,从而可能有更多的热钱和外汇资本流入中国,加快国内外汇储备的增长。另一方面,历史证明,当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更多的国际资本会流向新兴市场国家。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则对记者表示,热钱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它们在金融危机冲击背景下,流动形式和方向不同。目前广义的在中国的热钱,可以分成三类:a.长期看好中国的资本,主要属于产业资本,次贷危机对它们的影响比较小;b.短期投机性资本,相对于FDI这种产业性资本,他们的介入时间短,可能2-3年,他们认准人民币升值,股市和楼市升值,更看重短期高额的资本回报率。国家宏观调控,导致这部分投资回报率下降,这部分有可能高位变现;c.真正国际意义上游资,典型热钱的概念。这些短期游资,比如套利资金多属于发达国家的金融集团,次贷危机对这些金融机构本身的冲击大,加上国内整体经济调整,它们的资本回报率在下降。欧美金融集团为了自救,调动资金解决自身流动性问题,从国内金融市场上(A股、人民币基金、存款等)撤出非常明显。对这三类热钱的比例,李慧勇估计,分别是60%、15%、15%。
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则发布报告认为,热钱流出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可能被夸大了。很多人普遍担心,资本外逃会造成人民币汇率受压贬值,并且导致严重的国内流动性短缺,甚至动摇整个银行系统。但目前中国国内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7.5%,这是世界最高水平之一。热钱流出时,央行完全可以通过降低存准率有效地抵消其负面效应。若按2000-3000亿美元的热钱规模计算,央行只需将存准率从17.5%下调至12.5%就可以完全抵消其产生的流动性短缺。
2 美元外汇储备如何应对?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2806亿美元,使外汇储备净值达到1.8088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6月,我国持有美国的国债高达5038亿美元,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
“在次贷危机中,外汇储备已遭受了一些硬损失,但总体规模仍然不小,必须考虑其安全性问题。”张宏良教授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利用此次外资忙于调动资金参与美国国内救市的有利时机,用外汇储备回购其在国内的核心资产。这样还可以实现人民币对内对外的双向升值,而不只是对内贬值。
孙立坚表示,次贷危机确实给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这些储备应该主动选择具有长期投资回报的项目,不能吊死在美国国债上,最近美国利率都是下调的,通道已经打开。
如果是贸易顺差主导的储备结构,我们可以动用较多的外汇储备去海外长期投资运作;如果是游资外汇占款导致的储备增加,则应该更多地使用自己的投资收益进行再投资。孙立坚认为,中国的外汇资本进军海外受到了投资国较高的壁垒阻挡,因此投资主体非常必要。比如,藏汇于民的同时,为民间机构和个人的海外投资创造环境和制度保证;或者成立亚洲货币投资基金,淡化主权国家投资的色彩。因为东亚的外汇资产占据了全球的三分之二,大家都有对外汇资产保值的动机,尤其是美国次贷风波的冲击,各个国家的金融机构都受到了不可忽视的损失!因此,改变以前被动的投资美国国债的方式,寻找新的投资渠道的愿望已变得越来越强烈,加强这方面的合作可能会产生较好的双赢效果。
李慧勇则表示,作为长期信心的体现,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缩水与否对我们现实购买力的影响很有限。不过,相应提高欧元,日元资产配置比例,这样能抵抗单一货币汇率变化带来的影响。此外,应该提倡动态管理的理念。目前1.8万亿元规模,已经足以应付平时的支付和战略储备,多余部分应有更高的收益性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