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股票总市值创新高 中国资产证券化率逼近100% 沪指跌破4600点 -保险QDII紧盯主板绩优蓝筹 明年内地QDII规模将达900亿美元 -中国提高农村小额信贷额度 发达地区可达30万元 农村金融再发力 -中国民企五百强揭晓 向重化工业和新兴产业转型 难入垄断行业 -长沙遭遇特大干旱 16万多人饮水困难 广东旱情蔓延至11个地区 -知名大型国企卷入深圳地下钱庄案 上海地下钱庄案宣判 案值53亿 -国税总局详解利息税调整后计算方法 调减利息税对财政影响有限 -中国制造业PMI回落至5个月最低 原材料与能源类企业处临界点 -政府力促节能减排 强制采购产品清单将出炉 五大行业受益 通知 -劳动部:务必于8月底前完成新增养老金发放
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经济联动发展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0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亮点 以立法协调理顺体制机制

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区域经济,可以通过立法来促进机制体制的理顺,进而促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减少和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在昨天的研讨会上,这个颇有新意的建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样本:太湖治污急需流域管理

太湖蓝藻的暴发,使得苏浙沪三地面临了共同的危机:水环境污染。而太湖治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恰恰是长三角谋求联动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共防、共治、共保、共建、共享”太湖,成为了本次调研的一个专项课题。

市政协在报告中指出,在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上,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出现了边界之争、利益和资源之争,缺乏有效的流域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而体制机制不顺的背后,则是相关法规的不完善。据了解,即使是目前正在制定中的《太湖管理条例》,主要针对的是太湖水面开发利用的管理,尚不能涵盖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所涉及的社会发展领域的问题;此外,排污权分配指标及交易也缺乏统一的法律基础,并且由于目前流域水体已不具备纳污容量而流于形式。

剖析:法制、制度协调区域发展

以法制协调区域发展不乏先例:在美国,为了促成阿巴拉契亚区13个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该区域于1965年制订了《阿巴拉契亚开发法案》,奠定了区域发展的制度基础;在我国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于2006年7月签定了政府立法协作框架协议,三地将进行立法上的协作。

今年6月,苏浙沪在上海签署了《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在制度保障区域联动发展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从整体而言,从法制和制度的层面来推动长三角联动发展的力度还不够。据介绍,既有的三地地方性法规、规章都直接调整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事项,但有些规定之间互相冲突,有些规定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这些法规筑起了合法的制度壁垒,使得三地的资金、技术、知识、信息等可流动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流转不畅。

以太湖治污为例,太湖流域污染严重的一大重要原因是目前达标排放的标准定得偏低,因此要治污必须提高太湖周边地区的环保标准,实行更严格的区域环保制度,这就需要三地共同作出立法和执法努力来强制执行。

建言:先行搭建框架协议

市政协在报告中提出,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立法协调,基础性的工作是建立三地共同认可的框架协议;但搭建这样的框架协议,必须解决三地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从当前情况来看,市政协建议,以三地的生态利益共享和补偿的制度化为切入点,先行先试区域立法协调。

来源: 文汇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07年上半年长三角16城居民收入破万元 工薪收入仍是主体
杭州湾跨海大桥:长三角经济起飞的发动机
嘉兴海盐跃升为长三角交通枢纽 推进“一城三地”建设
长三角楼市正"上火" 居民富裕感已然"结冰"
浙江嘉兴发展目标从接轨大上海转为积极融入长三角
上半年长三角16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破万元 绍兴最高
长三角地区区域合作成效显现 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
长三角集中征二手房土地增值税 抑房价管用吗?
杭州市委王国平:杭州要成为长三角经济副中心
调查显示长三角制造业仍徘徊在全球价值链低端
图片新闻:
西部原油管道投产 "西油东送"通道贯通 输油能力达3000万吨
上海世博会千米通道09年竣工 将成未来上海城市交通主轴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