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投资的港企超过5万家,多为中小企业,内地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对这些企业的影响如何?港企如何转变、转型?
港商陈锦在广东顺德的工厂规模越来越小。
“两年前我就在江西赣州开设了分厂。”从事电子塑料产品生产的陈锦说,“江西仍然提供‘免二减三'的税收优惠,而且现在泛珠内陆的平均工资只是珠三角地区的1/3左右。”
加工贸易调整引起成本大幅上升,而内陆地区拥有的低廉人力成本,是吸引珠三角港商转移的卖点之一。不过,江西年轻人多选择到广东等地打工,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陈锦的工厂今年只招到100多名工人,远远少于计划中的发展规模。
转移?转型?对于大部分在珠三角投资的香港企业来说,是个难题。
曾经受惠于内地贸易政策的香港企业,在新一轮贸易政策下,有些进退失据:原地转型,缺电、缺人等痼疾仍然存在,地价、环保标准、工资成本等新问题又接踵而至;转移别处,也面临物流成本飙升、配套服务薄弱、招工困难等困扰。
“内地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对香港企业的影响确实很大。”香港中小企业总会副会长冯健强对本报记者表示,港企的转变势在必行。
一万家港企或停产
7月23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44号公告),对开展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的企业,实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即企业在合同备案时,须缴纳台账保证金)。香港工业总会主席陈镇仁表示担忧,“44号公告首次把1800多类商品列为出口限制类,与以前公布的目录只为限制进口类商品的做法不同。”
商务部产业司司长王琴华还向记者透露,今年内将在7月1日调整和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范围内,出台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
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近期发布报告《内地加工贸易政策对香港的影响》指出,超过1万家在珠三角投资的港企可能停产或收缩。
根据香港工业总会的最新数据,目前在珠三角投资的香港厂家共有5.75万家,雇用工人960万名。其中15.5%属于一般贸易,34%属于进料加工,47.4%属于来料加工,3.2%属于其他方式。
按照原有政策,加工贸易产品在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时,不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最终产品出口也不享受出口退税。但是如果原材料被列入“禁止类”,必须按照一般贸易规则进出口。而"限制类"商品则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在进口料件时,由海关收取与应征关税、进口环节税等值的保证金,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加工出口并办理核销后,再将保证金及利息予以退还。
在对珠三角港企的调查中,有55.3%的企业表示,如果进口原材料时要缴付全数的关税和增值税作保证金,实行台账“实转”,将对流动资金构成沉重负担。有10.5%的企业表示,如果所需原辅料件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将会因成本上升而导致停产或收缩。有73.2%的企业反映,可能会不适应而被迫结业或收缩。按此推算,最坏的情况将导致1万家港企停产或收缩,250万内地生产工人的职位受到影响。
不过,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主席冯国经强调,这也是港商升级和转型的契机,有助于港商向高增值和环保产业发展,转向内地庞大的内销市场。负责上述报告的小组主席、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林天福对记者表示,以“来料加工”形式在珠三角生产和出口的港商,必须改为“三资企业”。
改革开放初期,港商进入珠三角投资,大部分采取"来料加工"方式与当地政府合作,制造出口产品的企业能够享受较为吸引的投资政策。冯健强解释说,两税合并之后,虽然改为"三资企业"不能享受额外的税收优惠,但在加工贸易新政的影响下,"三资企业"可以开拓内销市场,有助于产业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