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近期出台了一个又一个标准,不断抬高相关产品的准入门槛。已经实施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REACH),已让众多出口欧盟的中国企业应接不暇。将于今年8月11日实施的《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uP)又将使更多的中国企业面临全面挑战。
EuP“管住”计算机、电视、冰箱、洗衣机……
EuP指令被视为欧盟设立的又一道“绿色关卡”。根据欧盟公布的有关资料,EuP原则上包含除车辆以外的所有用能产品,涉及机电整条产业链,对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后期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环保节能要求。具体产品包括锅炉、热水器、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电视、办公室和街道照明装置、住宅室内环境调节装置、电动马达、电风扇、冰箱、洗碗机、洗衣机等。
欧盟委员会表示,推出这一指令的目的在于推广生态设计理念。所谓生态设计(Eco-design)理念,指的是在设计阶段即开始综合考量环境影响,提高产品环保性能,因为用能产品以多种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消耗原材料与自然资源,产生废品,释放有害物质,对气候变化带来负面影响等。欧盟将与工业、环保、消费者方面的非政府组织一起磋商协作,提出改进产品环保性能的最有效方法。譬如,对洗衣机消耗能源、水与洗洁剂的水准,对噪音与回收能力等都进行综合衡量,可具体细化到保证洗衣粉所含添加剂的使用不会导致耗能与耗水量的增加。简而言之,欧盟将会就不同类别产品设立具体环保指标,届时不能达标的产品,不管是在欧盟区内还是区外生产的,都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欧洲商业联合会负责环境与交通事务的顾问克里斯特尔·戴维森女士向本报记者介绍说,EuP现还只是个框架指令,尚未到具体执行阶段。目前,办公室与街道照明装置、通信产品、洗衣机等19个产品类别的专业小组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历时6个月到24个月不等。专业小组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后提交给欧盟委员会。戴维森说,从今年7月以后的3年时间内,每年都会有一些专业小组完成报告。最早进入具体落实的产品将有可能是街头照明设施,但初步估计要等到明年初之后。
韩国政府花100万美元应对EuP
据报道,大型电子产品制造商们早已闻风而动。飞利浦公司已开始完全针对EuP指令进行产品研发;三星电子也从产品研发着手,通过实现生态设计过程、运行全球回收与再循环系统等几个阶段来节约资源和能源,普及生态材料;LG电子也借助落实生态设计指南、生态设计实例和再循环评估工具等建立基于网络的生态设计系统。韩国政府则花100万美元启动了 “应对欧盟EuP指令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门针对EuP指令的落实措施制定战略并开发工具。
“我们一直在努力向制造商们发出信息:这是欧盟的新指令,你们应该予以充分重视。如果到时你们的产品无法达标,那就只能退出市场。”戴维森这样说。她认为,欧盟推出的EuP指令,目前还不为大众所知。但从长远来说,是有利于环保与气候变化的,预计会得到公众舆论的大力支持,因而“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一位来自欧盟成员国的专家指出,以欧盟今天的实力,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已举足轻重。为充分发挥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欧盟不断打出“绿牌”将是大势所趋。与其将这些“绿色举措”看成是“壁垒”,倒还不如将其视为机遇更明智。事实上,企业借机变害为利的例子着实不少。日本企业尤其突出。记者前不久到丰田汽车欧洲公司采访,受访者对欧盟将于2012年把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在130克/公里的标准怨言颇多。但抱怨归抱怨,牢骚的背后却是加倍努力。事实上,紧跟欧洲标准,最大限度地实现“当地化”,正是丰田公司在欧洲取得成功的要诀之一。众多日本企业正是由于能够应对“高标准、严要求”,才得以在国际市场挺立潮头。
EuP针对的产品80%来自中国
欧盟有关官员公开声称,EuP指令所针对的产品将有80%来自中国。据国内有关专家的说法,该指令真正进入落实阶段以后,对中国家电行业所造成的损失将不低于500亿元人民币。在戴维森看来,它对中欧贸易造成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究竟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要视中国企业的应对态度而定。
面对欧盟不断推出的“绿色标准”,中国企业首先需要认清形势,借机提高产品生产标准,加快结构调整,真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实际上,中国企业与欧盟打交道这么多年,已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国内不少纺织出口企业,在遭遇欧盟配额“阻击”之后,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着意提高产品附加值。“化长痛为短痛”,无疑有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其次,应及时掌握信息,对于布鲁塞尔的“风吹草动”保持高度敏感,一旦EuP有新的进展,便应加强研究,尽速寻找应对之策。再次,可通过一些相关机构对欧盟的标准制定施加影响。欧盟在拿到专业小组的报告之后,将与“磋商论坛”的代表们进行磋商。该论坛由欧盟成员国代表、工业(包括中小企业与手工业)、工会、贸易商、零售商、进口商、环保组织以及消费者组织等共同构成。中国企业应争取在标准设定阶段,让这些欧洲人“听到中国企业的呼声”。 (章念生)
链接:
非关税壁垒ABC
非关税壁垒是指国际贸易中除关税以外的一切直接或间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法律和行政措施的总称。其内容繁杂,包括对海关及进口程序、进口费用的管理,对贸易额的限制,对检验标准的制定及政府参与贸易进行出口补贴,等等。非关税壁垒比关税更具隐蔽性、歧视性和针对性。这些措施在世界贸易的总体关税水平下降、作用降低的情况下,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手段。常见的非关税壁垒包括以下几种:
技术性贸易壁垒: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繁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这些标准和规定往往成为引发现代国际贸易纠纷的重要根源。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绿色壁垒”,常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或人民健康为名,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障碍。“绿色壁垒”往往以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难以适应和应对,现在被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利用。
劳工标准壁垒:劳工标准的内容主要有:废除强制劳动;禁止劳改产品出口;严禁使用和剥削童工;非歧视的工资水平、同工同酬;实行最低工资标准,保证劳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工人有自由结社和集体议价的权利等。有些发达国家试图把劳工问题同贸易捆在一起解决,以期削减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成本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