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我国工资增长 但社会总福利不增加多数人不满意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0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并分别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7月2日中国新闻网)——这条正面新闻,却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

从各大门户网站的留言看,几乎所有的网友都对这条新闻嗤之以鼻,讥之为“真实的谎言”者有之,认为“不涨反降”者有之,质疑“是不是又在放卫星”者亦有之。

如果说,网友的发言尚不具有统计意义的话,那么上个月《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杂志就职工对当前工资的满意度所进行的一项调查,就应该能够说明问题了。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工资状况不满意的人达96.5%。

我倒不认为这条新闻是“真实的谎言”,但为什么民众不买账呢?原因就在于“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大多数普通职工实际收入的增长,如果这些“增长”分配得很不公平的话,反而有可能意味着他们相对收入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感到不满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如果数据显示是“增长”,而大多数人又没有感受到“增长”,那么这些“增长”都流向哪里去了呢?我认为主要流向了两个方向:

一是流向垄断行业。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显然,这些行业是工资增长的“蓄水池”,吸收了大部分“增长”。

二是流向了管理层。不同的研究机构用不同的方式所进行的调查都表明,目前有些行业管理层和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达15倍,高的甚至达到了30多倍。因此即便是在垄断行业,普通职工也没有从这些“增长”分得多少份额。以北京网通、北京电信为例,有媒体曾披露,一线装机职工的月工资都在七八百元左右,与2006年7月实行的北京最低工资640元相差无几。

至于私营企业普通职工的工资长期徘徊不前,就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了。不少私营企业主甚至径直将当地的最低工资规定为职工最高工资,使得他们的收入大大低于当地的职工平均收入水平。

福利经济学认为,增加同样数量的金钱,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收入越低的人,会感到自己的福利增加的越多,收入越高的人,会感到自己的福利增加的越少。因此,在财富总额既定的情况下,使低收入的人群增加收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总福利。

社会总福利的不断增加才意味着我们在不断地接近和谐社会——从这个角度来看,笼统的“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对社会和谐没有太大意义。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沪发布工资指导价 多个职位的高技能人才年薪过10万
辽宁企业工资指导线划定 职工年薪平均可涨1944
多数人不满当前工资 增长工资流向何方?
北京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730 多项社保标准同涨
上海发布07工资指导价位 31至35岁平均工资最高
劳动保障部门提醒:高温补贴不得计入最低工资
张五常:中国大陆应学习香港不搞最低工资
经济学家张五常:凭什么给中国工人定工资?
央企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央企效益下滑不得涨工资
路透社:中国内地价格压力上升 工资上涨压力增大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