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财政部将发行2000亿10年期特别国债 市场再拉紧缩警笛 通知全文 -中国拟推船舶生产许可制 淘汰落后产能 汽车产能过剩警钟敲响 -2010年全民可享基本卫生保健 社区卫生服务方向:药品零差价配送 -中秋国庆两节临近 中国再发稳定物价信号 借节日涨价抢购将严惩 -教育系统年均收入2.09万 超全国平均水平 逾30万教师学历不合格 -煤矿环境破坏严重 专家呼吁建生态补偿机制 环境污染正逼近农村 -中国城市排行榜:北京最美丽香港最安全 京津冀联合打造城市群 -中国与美欧会谈食品安全问题 料有突破 中国制造玩具获"平反" -个人住房贷款和外汇贷款增长迅速 近3000亿美元热钱正弃股炒房 -1600万亩退耕还林计划暂停 追加投资2100亿
浙江人民生活的小康历程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9 月 1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二、浙江人民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

小康评价标准只有16个统计指标,它的实现仅仅是浙江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日趋改善的一个缩影,回忆这二十多年波澜壮阔的进程,更能感受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体制创新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到1992年提前8年实现了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比全国整整快了3年。2001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5.8倍,年均增长13.1%,浙江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位次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第12位跃升到目前的第4位。2001年,按现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655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8784元,是小康标准值的3.5倍。

2、物质生活条件迅速改善。物质生活是小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提供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从1993年起,全省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就达到了小康目标,比全国快了7年。物质生活包含了收入水平、居住条件、营养状况、交通发展四方面的内容。收入是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综合反映。二十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长。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488元,1990年达到1932元,2001年增加到10465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为4425元,是小康值2400元的1.84倍。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82元,按1990年价格计算为2208元,也是小康值的1.84倍。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三位。收入的不断增加,使城乡居民的家底更加殷实,银行有存款、手中有现金成为多数家庭的写照。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改善。2001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7952元和3479元,是1980年的18.6倍和18.1倍。消费领域拓宽、消费结构改善。20世纪80年代,生活水平较低,吃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占支出的极大部分。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逐渐增加。80年代后期以来,家用电器、住房装饰、交通工具、通信产品相继成为消费热点,消费内涵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81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5%,到2001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1.6%,城镇居民降低到36.3%,明显低于50%的小康标准。食品消费经历了从数量增加到质量全面提高的过程,植物性食物消费量减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上升,膳食结构优化,营养水平趋向合理科学。人均蛋白质摄入量每天达到82克,比小康标准75克多7克。在外用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衣着消费已经从扯块布料做新衣变为追求服装的品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衣化倾向成为衣着消费的主流。

居住条件有了根本改观。住房越来越宽敞,多数家庭住上了建筑质量好、设施配套、设计合理、环境优美的成套住宅。城镇居民人均使用住房面积从1980年的9.4平方米增加到2001年的23.7平方米,比小康标准多出8.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生活用房面积由13.4平方米增加到45.6平方米,比小康标准多30.6平方米。住房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在城市,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卫生设备和浴室齐备户达到85.7%,多数家庭装上了热水淋浴设备,冬天再也不用到公共浴室排队洗澡了。97.4%的家庭拥有独立的厨房,厨房家电越来越多。农村居民改变了那种结构简单、配套设施差的建房模式,开始讲究房屋的设计和设施的配套。在我省经济发达的农村,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农家房,足以与城市的别墅想媲美。

交通状况发生质的变化。交通曾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人们对交通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改革交通投资体制,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全省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改变。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到2002末年全省高速公路达1307公里,从省会杭州到每个地级市,行车时间均在4小时之内,实现了全省四小时公路圈。新建了现代化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和宁波、温州等机场,开通航线数成倍增加。新建了金温铁路,改善了浙南的交通状况,铁路复线里程成倍增加,通行速度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更是有目共睹。2000年平均每人拥有道路铺设面积达到15平方米,比8平方米的小康标准值多7平方米。农村交通状况也有极大改善,在"要致富,先修路"的共识下,农村道路建设大大加快,2001年全省有93.7%的行政村通了公路,比85%的小康值高8.7个百分点。

3、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提高既是生活质量提高的结果,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通过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遏制了人口的高增长,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成人识字率由1980年的63.4%提高到2000年的89.5%,比小康标准值85%高4.5个百分点。2001年全省小学毕业升学比例达到99.94%,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比例达到79.9%。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百姓子弟上大学已不再是一种梦想。2001年普通高校录取率达到6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使我省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迅速提高。1985年全省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0.4岁,超过了70岁的小康标准,2000年预期寿命提高到74.7岁,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2000年全省婴儿死亡率已降低到15.4‰,比1980年下降22.3个千分点,比31‰的小康标准低14.6个千分点。

4、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精神生活是小康生活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源于物质而高于物质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受到居民的重视。彩色电视机和收录机基本普及,影碟机、组合音响、家庭电脑等一大批新兴文娱用家用电器进入居民家庭。2001年城市居民每百户彩色电视拥有量达到150台,农村家庭彩电和黑白电视机拥有量也分别达到93.4台和49台,超过了每百户100台的小康标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固定电话的普及,移动电话的兴起,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从未有过的方便与快捷。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社会文化设施不断增加,不同的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从文化教育看,报刊、杂志和书籍品种增加,内容多样,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旅游成为市民休闲的新方式,从家庭自助旅游发展到团队旅游,从郊游到省外游,进而发展到出国游。2001年,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12%,超过了11%的小康标准。

5、生活环境逐渐优化。在居民小家庭生活越过越红火的同时,生活的外部环境也有明显改善。城市用水普及率由1990年的36.3%提高到2001年的93.5%。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基本得到遏制。2001年全省环境保护投资达到160.4亿元。特别是近年来城市环境治理和美化力度加大。一些城市新建了一批设计漂亮、功能齐全的城市广场和中心花园。城市居民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从1990年的0.8平方米增加到2001年的5.12平方米。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4.6%,大大高于15%的小康标准值。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发展,便利了居民生活。超市开到了居民家门口,打个电话可以送菜上门,洗熨店、理发店就在住宅区内,生活越来越方便。

三、迈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上世纪末,浙江省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的目标。但同时应清醒地看到,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状况,具有阶段性。《全国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中所确定的小康值仅仅是由温饱阶段进入小康阶段的一个标志和门槛。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水平仅相当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生活水平低限,不但与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就是与中等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总体实现小康目标,并不意味着每个居民家庭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由于家庭间生活水平的较大差异,存在平均数下掩盖着的部分群众贫困现象。如2000年我省城镇仍有20%的家庭达不到人均收入2400元的小康标准值。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浙东北地区在1998年小康实现程度就达到100%,而浙西南少数地区就难以如期实现小康。因此,要使全省人民普遍过上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还任重道远。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对小康生活目标的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的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对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行了全面描述:"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局限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它涵盖了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发展等全方位的内容,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要惠及十几亿人口,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必将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新的局面。

来源: 浙江省统计局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一个农民眼中的小康历程
杨涛:新农村应使农民过上小康生活
小康生活必须要有医疗保障支持
人均住宅32.86平米说明什么 小康生活已到来?
数据描绘小康生活成都100元相当于深圳226元
图片新闻:
上半年中国新船订单量首超韩国居第一 造船量占世界市场近20%
“让教育真正成为最受尊重的事业” 祝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聚焦十七大前中国人事任免
· 中国反垄断法出台 向垄断说“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