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环境投入
推动科技创新
张坤民(清华大学教授):
2006年,环境保护正式列入国家财政预算,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建议应仔细研究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有关经验,使我国的这项财政新政策在新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财政、税收、银行等部门对有利于环保的一些税收、金融政策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这类政策如果设计得好并且执行得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要重视环境投资成本的有效性。一方面需要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科技,另一方面建议加强对全国环境投资,特别是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环境投资和环保部门自身能力建设投资的统计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随时予以纠正。此外,在治理环境过程中,有可能存在不同部门的利益集团或行业垄断问题。建议有关方面认真调查研究,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因为建设好、运行好这些治污设施是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保障。
张懿(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的污染物减排形势依然严峻。环境保护应进入主流经济,用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包括规划环评,严格产业的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明确环境政策导向,以及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模式的源头污染控制等,这一系列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决策是非常适时和正确的。另外,要在环境优先前提下,强化环境科技创新,我国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相对其他领域比较落后,对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支撑明显不足,应借国家环保总局主持重大水专项的契机,大力推进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将从技术层面推进环境优化经济发展。
蔡道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应明确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这样拟订的计划会更切合实际,执行计划时措施会更加有力,落实成果推广时更具有刚性。我国在公益性的科研项目中,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环境保护的公益性科研项目中,应采用政、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会获得更好的成效。
王文兴(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1979年我国颁布环境保护法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已经逐渐完善,但是环境质量还没有根本改变,一系列法规没有完全得到认真贯彻执行,因此,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环境科研投入,切实做到用科学技术推动环保工作。我们追求环境质量的改善,这需要许多新科学、新技术支撑。今后,我们还有许多影响环境质量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需要探索。只有环境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