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发现1936年印刷的王光祈纪念集中,李璜以《我所认识的光祈》一文,记载他于1918年秋冬之际,将赴法国勤工俭学,第一次来到北京,怀揣着上海《少年中国学会》会友的介绍信,造访时住在北京北河沿的王光祈,文中形容“其面长而色红,其目炯炯有光,年未过三十,而发已经渐稀露顶,一长外套紧裹其身,已破旧,谈时,笑容满面,不离会事,语真挚而专注,不一顾路人。”文章回忆,作者到北平的第三日,李大钊约友往米市胡同便宜坊吃烤鸭,其间王光祈说,“今日政治黑暗,社会腐败,我们青年此刻虽无如之何,但应集合有志,树立风范,徐图进展,‘少年中国学会’所以标出坚忍、奋斗、实践、简朴四大立身标准,其意在个人生活有别于旧社会,然后始能言改革旧社会,而有所创造也!”文中记载,友人正在酒宴酣畅之间,少年中国学会的两个会友忽然来到,一是毛泽东,一是赵世炎,王光祈介绍说:“这两友有意赴法求学,闻我将往,甚喜,愿一谈。”李璜观察,两个来客都较年轻,而王光祈则像对小弟弟那样,脸上一直带着笑容对待他们。
1920年4月1日,王光祈和部分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同乘上海乘法国轮船远赴欧洲。而在岸上和他们挥手告别的就是毛泽东,可见王光祈与毛泽东之间的情谊。王光祈赴德国留学,先入法兰克福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并兼任《申报》、《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的驻德特约记者,成为勤工俭学并完成学业的第一人。1922年起,王光祈改学音乐,是第一位在西方获得博士学位荣誉的中国音乐学家。王光祈力主“音乐救国”,认为“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粲然涌现于吾人之前。”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积劳成疾,突患脑溢血病逝于波恩,时年仅44岁。
毛泽东于重庆谈判时,曾宴请各界民主人士,独独三次邀请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巴黎分会的书记周太玄赴宴,席间并询问能否重新恢复少年中国学会。周则回答说不能了。另据魏时珍回忆:毛泽东年轻时在北京与光祈友善,他参加《少年中国学会》是王介绍的。解放后,毛没有忘记王光祈,很想延揽他一起加入国家建设,当时,他还不知道王早已经去世了。一次,陈毅回到成都,在宴会上问李劼人副市长:“我回成都,向主席告别时,他问我,‘你们成都有个王光祈,你知道吗?’我答,‘不知道’。主席又问,‘那么,你在成都时,可问一问,是否有人知道?’”这时,李劼人回答说:“王光祈是我的老同学,很知道。他在德国波恩大学任教,患脑溢血,早已死了。后来骨灰运回了,为之立碑,碑文是‘王光祈先生之墓’,字是周太玄写的。土改时,墓碑迁徙,现犹存我家。”陈毅听后,很有收获,允诺将汇报主席。事后,陈毅再一次回到成都对李劼人说:“这次来,主席语我,‘王光祈死了,他有亲属吗?可再问问。’”李劼人回答:“光祈曾娶罗氏女为妻,但早死了,其他亲属,也无所闻。”陈毅表示,返京后将此事再告主席。
少年中国学会,曾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很大影响,这也让毛泽东为此情系一生、念念不忘王光祈的重要原因。(海内与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