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各版《新华字典》,我发现早期的字典往往有较强的价值判断,释义中加了不少形容词和副词。比如“教”字下面的“宗教”这个词条,1971年版是这样解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所谓上帝、神道、精灵等的迷信。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以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到了1992年版:宗教还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解释也不一样了,但依然是贬义:“是对客观世界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它要求人们迷信超自然的神灵”。1998年版删去了1992年版中“歪曲的”三个字,而2008年版干脆改为中性的描述:“它提倡对超自然神灵的信仰和崇拜”。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科”字下面,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条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成为“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8年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
再比如说“斋”字的释义,在1971年版中的解释是:“旧指迷信的人祭祀前整洁身心,~戒”。1992、1998年版删去“旧指”二字,解释为“迷信的人祭祀前整洁身心,~戒”,而到了2008年版又删去“迷信的人”四个字,成为“祭祀前整洁身心,~戒”,整个句子越来越简洁。
由“斋”字,我联想到吃。1998年前各版的《新华字典》在解释动、植物词条时多处提到“可吃”。比如“雉”字,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终于删去了“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这反映出了人们与时俱进,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一本小字典,蕴涵大变革。它记载着语词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有空不妨翻翻。(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