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作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生活丰富,经济条件较好,人们的服装无论用料、款式、色调等都与农牧区有一定的差别。城镇男女一般喜欢以哗叽、毛呢或混纺作为衣料,妇女尤讲究款式新颖合身。穿藏袍时里面都要穿衬衣,男式衬衣多半是高领,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用白色绸布作面料的居多;女式翻领用各种颜色的绸布做成。女式衬衣袖子较长,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袖随舞起,翩翩而动,十分优美。农牧区的服装、鞋帽喜欢运用红与绿、黑与白、赤与蓝等对比色,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造型,具有简洁明快、动感活泼的效果。
贵族藏袍与民间藏袍在结构上没有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质地和花纹上。如蟒缎袍用黄、红、蓝、绿、白、紫等颜色缎面制作,绘有龙、水、鱼、云、山等纹样。四品以上官员在朝见赞普、大活佛和法王或重大节日及举行礼仪时才可着这种服饰。另外,还有团花绵缎袍、"曲巾"袍等,这些一般都是城市贵族的服饰。贵夫人、小姐的藏袍主要式样有两种,即"曲巴普美"(无袖袍)和"曲巴普越"(有袖袍),大都用各色起花缎面制成。
僧尼服饰一般以绛红色氆氇为科。普通僧人的衣着,上身常着短坎肩,前胸与背面用黄布装饰(僧官的短坎肩用金丝缎装饰);下面围一条长裙,上身还披一条长约身长两倍半的披肩,举行法会时僧人们都披绛红色氆氇制作的大氅,头戴类似鸡冠形的帽子。这种帽子以厚黄氆氇为料,帽形似鸡冠,帽顶有穗,剪缝整齐,向上耸立。僧尼还因教派的不同,在服饰的细节上有所差异,如宁玛派僧尼戴一种叫"乌坚边夏"的帽子,这种帽子以红氆氇为料,帽顶尖长,帽檐向上翻,前面开口;萨迦派的活佛们则下身围以白布长裙,上披由红色茧绸三幅缝成的披肩。
日喀则农民的着装通常是身穿一件白色圆领右衽氆氇长袍,领子、袖口、袍边镶红、黄、蓝色带十字花纹的花边,藏语称"曲巴"。氆氇是日喀则农村手工生产的毛织品、品种很多,质量不等,日喀则的江孜就以生产氆氇而闻名。这种"曲巴"略长于一个人的身长,穿时将其套在头上,腰系一根带子,垂下部分刚过膝盖,腰部就凸起成为一个口袋,日常用的木碗、糌粑袋、酥油盒和零星物品都可以放在里面,甚至小孩或小动物也可以揣在衣兜里。睡觉时把腰带解开,拖下去刚好把全身盖住,出门时可以不带行李而用"曲巴"当被子。农民在平时戴毛线帽或毡帽,节日便戴金花帽,藏语称"次仁金各",帽顶饰金丝缎及金丝带,帽沿用皮毛做成4个耳朵形,金光闪耀,非常美观。农民均添置一顶或数顶以备喜庆场合使用。印度礼帽也是农民喜爱的帽子。农村人爱在右耳戴一大金耳环,这是财富的象征,也是男人的美饰。日喀则农民穿的靴子称为"松巴",牛皮做底,氆氇做面,黑色氆氇做靴筒,靴面上乡各种图案花朵,美观而又暖和。不过,现在大多数农民都穿胶鞋和皮鞋,"松巴"靴只有部分老年农民穿了。在夏天和秋天,农民常穿白色或红、蓝色的衬衫,身短袖长,一般用棉绸缝制,冬春则穿黑色氆氇上衣,藏语称为"堆多"。夏天或农忙时"曲巴"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也可以两袖都褪出,将袖筒扎在腰间,中午阳光炽热,往往完全袒露上身晒太阳。但到冬日或早晚,便把衣袖穿上,遇到尊贵客人或者进寺庙礼拜神祗活佛,也穿上双袖以示尊敬。
牧人的穿着与农民不同,他们几乎一年到头都穿皮袍,因为那里无论冬夏都十分寒冷。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线缝出大幅图案。比较富有的人则以毛或缎子为面,并用豹皮或水獭皮、猞猁皮镶边。年轻的牧人,头发粗而浓黑,他们把火红色的毛线和浓黑的头发缠扎在头上,非常英武,这种发式称为"英雄发"。牧人冬天戴狐狸皮帽,狐狸被头脚齐全地戴在头上,被认为是一种派头。夏日则戴一种红缨毡帽,腰间常挂一个铜制或银制佛盒,内供神佛、经文或神圣物件,这样他们便能无时无处不与神佛同在。子弹夹、火镰、火石,都用非常讲究的皮具挂在腰上,它们和腰刀、牧鞭一样,既是劳动和护身的物品,又是一个真正的牧人不可缺少的装饰。
来源:西藏旅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