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装、服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构成了多种服饰类型。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这是藏族服饰的基本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日喀则传统的达官贵人服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的相称。从整体看主要有以下特点:服饰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靴、编发、饰品;基本特征表现为品类繁多,可分为袍、短衣、坎肩、腰带、帽、靴、邦典、发饰、首饰、佩饰等;式样上分为长袖袍和无袖袍;质地上分为锦花袍、绸缎袍、光板羊皮袍、氆氇袍、毛呢夹袍、素布袍等;色彩特点表现为对比强烈,如红与绿、白与黑、黄与紫、并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色调明快而又和谐;纹样方面主要以递增和排比的规律为主;装饰品运用广泛,装饰材料主要以金银、珠宝、象牙、珊瑚、绿松石等为主;面料主要以棉布、氆氇、绸缎、光板羊皮、毛料、呢子等为主;"邦典"即围裙,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表示婚姻状况的作用,未婚的姑娘是不戴它的,它的形状有短、有长、有梯形,有的以较宽的强烈对比色条相配,有的以纤细的同类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色彩,并与金银线搭配,每个地区妇女对"邦典"色彩及条纹的选择都有不同的偏好;腰带是藏族服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以毛织品编织而成,有的则以金属等贵重的饰件作为装饰;藏靴是藏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靴子上的花纹也有一定的习俗和规范;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内的,其特点是长袖,生产时收起,舞蹈时放下,有点像京剧中的水袖;一些地区有穿坎肩的习惯,其款式也有地区风格;嘎乌,式样多为两正方形交叉重叠,材料主要以银、白铜两种为主,上面镶有绿松石和宝石,链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在牧区由于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齐平,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而成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摆用10至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少数不装饰边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至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至10厘米)镶边。
农区气候相对牧区而言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都主要以黑氆氇为原料,款式仍属大襟服装,右腋下钉一个钮扣。男式袍子用绿色或蓝色绸布做两条宽5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一般男式白氆氇藏袍的领口镶上6厘米宽的加洛(一种间隔有十字图案的花氆氇)。女式藏袍大都是黑色的,一般冬季穿有袖子的,夏装则是无袖的,但也有四季穿无袖的,冬春季在外面加一件氆氇短褂的。氆氇生产几乎遍及日喀则乃至整个西藏。氆氇结实耐用,保暖性能好。它的生产工序分为三道:一是羊毛洗净凉干后用钢丝刷子刷松软,并絮成条状,然后再捻成细线;二是织氆氇,先把经线拉好,卷起架在织机上,然后再用纬线在经线上织,经纬线相交非常精密,织成面幅26厘米宽的条状;三是染色,可根据实际需要染成黑色或其它颜色,以黑色居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