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衰退须依赖新兴经济体
发展中国家投资热带来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过去10年全球经济的快速扩张,一些工业化国家能否避免通缩和萧条,将取决于能否保持这个增长势头。尽管迅速采取行动应对危机,但仍面临的一个巨大风险是,如果信贷危机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全球经济就有可能进入类似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的通货紧缩。在这样的背景下,标准的货币政策对于发达国家很可能不会产生效果。各国采取的各种财政刺激计划,原则上都是摆脱衰退的必要措施,但一些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有限。因此可以说,发达国家要走出衰退必须依赖新兴经济体,它们可以通过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拉动需求来间接地走出萧条。
时代呼吁“新多边主义”
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领导人对于重振布雷顿森林精神抱有很大的共识。在这个问题丛生的时代,该体系在采取多边行动将危机化解为机遇时,强调智慧、政策和政治意愿的重要性。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多边架构已不能适应21世纪的国际现实,正如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所主张的,我们需要一种包容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不是一种固定或单一的,而是灵活、高效的“新多边主义”,与这个时代的需要相适应。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像金融、经济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等,并不囿于国界的限制,需要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等利益攸关方的共同合作才能得以解决。新的国际多边框架应该是一个针对问题特性,尊重国家主权,有利各利益攸关方化解分歧促进合作的灵活有效组织。
世界对中国寄予极高期望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来的杰出表现不仅大幅削减了贫困,也体现了务实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效率,即基于比较优势和结合市场经济与目标明确的政府干预的战略运用。对于摆脱当前全球的危机,世界对中国寄予极高的期盼。前行的路不太好走,即便是在全球危机爆发之前,中国也有不断增多的迹象表明经济趋缓。不过,全球银行业危机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太多的直接影响,强大的外汇储备,占GDP 1%的财政盈余,超过GDP 10%的经常账户出超,使中国有能力适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环境、社保、教育、医疗等建设,启动内需,提升出口档次。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动荡之中,中国维持高速增长,就是对全球经济做出的最大贡献。(林毅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