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报告2018:产业结构现代化》专家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8-09-17 17:25: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振红
关键词:产业,现代化,结构,国家,研究,产业结构现代化
  • 何传启:

    邹老师是从历史学角度看现代化,现代化是历史、现实、未来三位一体,这种纵向的、横向的系统研究,才有可能给出一个相对全貌的描述,历史学也是一种研究范式。刚才邹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从1984年到2014年用了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这就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因为改革开放刚开始只是启动,真正转型就是这三十年完成的,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发达国家工业化一般得200年左右,但是我们确实跟改革开放没什么关联。

    第二,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的关系,我们经济质量在世界上排在60位左右,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我们在经济现代化里面把它叫一个悖论,我们讲人均收入、人均GDP和劳动生产量排位都是在60、70位,而总量是排在第二,总量和质量不匹配,主要原因是我们人口占世界16%-20%,人均量就小了。但是,在1900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总量是排世界第一的,但是那时候的人均量排世界第71位,也是有这样的差别。

    2018-09-15 12:30:54

  • 邹力行:

    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的发言,还有成果介绍,很受教育,先谈点感受。我2003年就参与了何老师课题组的学习,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学习,十多年过来,我真的是一个专心做研究、认真做研究,在何老师呆的这个团队,他们有种很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很强的国家的情怀,现代化的心情,说实话真是非常难得,我们真的很感谢,很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的这本报告,十多本报告一贯下来,十多本报告都体现出战略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的重要的研究成果。今天这个报告,又在这样一贯的基础上又有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也是总结前些年工作研究和专家方方面面的经验基础之上。这个路线图,跟解决现实问题这一块,我觉得比以往要强、要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我是搞政策研究的,他提的这些建议,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里面。比如说他提到几十类当中,无论是从就业,从产业发展的重点安排,服务业当中的具体的健康产业,他做了重要的描述,从这些看得出来,下一步对我们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很强的实用性。

    2018-09-15 12:31:26

  • 邹力行:

    在这个感受的基础上,因为参与了这个工作,今天这个报告揭示了几个规律性的特点,和同志们和各位专家分享一下这几个规律性的特点,也可以回答刚才几位老师讨论当中提出的问题。这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是跟创新结构的调整紧密相关,而且创新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创新结构里面是理论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包括组织创新,都包括在里面。结构的调整,我们如果是抓住得好,就像刚才说的颠覆性的创新,我们真正能够抓住的话,我们产业结构调整才有真正的基础,提升也好、优化也好,才能有真正的基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前段时期有个说法,叫弯道超车,我一听马上就想到这一块。说弯道超车不可行,没有理论方面的创新,光是后面这个东西,不可行,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回过头来说,创新结构当中,人类的智慧是可以积累的,只要你善于学习,敢于学习,只要你谦虚谨慎地学习,它是能够达到在创新当中有所突破的,是可以颠覆性突破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弯道超车是可能的,只要你掌握得好,是可能的,有规律性的东西在里面。

    2018-09-15 12:34:31

  • 邹力行:

    第二,这个报告揭示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普遍规律和特色规律,我觉得讲透了。普遍规律,就像刚才说的,任何国家都存在,任何阶段都存在一个调整的问题,但是又有一个阶段性的特征,还有一个国家性的差异,这一点对我们国家来说,只要掌握好这两个方面,对我们国家来宾说非常重要,这个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了,我们一定要注意到普通性和特殊性。

    第三,产业结构的系统性调整,不是简单的产业结构变化了,就发展高端产业,一味地强调高端,不是这个概念,我们的低端产业,从整体上来说也是存在着一个提升的问题,特别是这样一个大国,中国这样的大国,任何产业我们都需要,都不嫌多,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这样说,我们要的是产业结构系统的、整体的提升。我觉得,这一块很重要,这里揭示了这么一个规律。就像刚才说的,农业产业占的比例很少,但是它是个战略性的产业,我们这一块提升的空间很大,任务更艰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要放在前头,不能因为农业人口少或者比重少,就把它忽视,我们要用更大的力量提升它。产业结构要系统性的提升。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到这个很大的概念,是与产业结构相关联的,是作为基础的,这种基础性,如果你们赞同这个观点,我觉得它不是建设,命运共同体不是个建设的问题,实际上是个认识的问题,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客观就存在,美国和中国,都是人类,我们不是构建它,就是要认识它,要充分尊重它,我们都是人,不要太斗,你也别走极端,我们也别走极端,这一点产业方面是有一定基础的。从历史的发展来说,产业由简单的到复杂的,由低端到高端的,几千年都存在,同样,我们下一步的发展也是要不断提升,共同构建一种真正的大家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体系,包括我们的产业体系。这是我学习到的和感受到的规律性的地方,跟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2018-09-15 12:37:02

  • 刘益东:

    祝贺这样一个工作非常了不起,能够坚持二十年,富有成效,能够得到国际上权威机构的认可和肯定是不容易的。大家知道,在学术交流中,西方国家只对你的数据和案例感兴趣,不会对你的理论和思想感兴趣,所以我觉得,何老师坚持这么多年,能得到这样高度的认可,理论创新和思想创新,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二,大家都说了,要更上一层楼,提一些建议。一个建议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是有两个语境,第一个语境是现代化语境,第二是可持续发展语境,这两个语境是非常不同的。现代化语境,有点像延续性创新似的,一步一步的,我们研究现代化的时候,是对标西方,对标美国的,我们到了他们过去的阶段,经过多少年还能够如何如何,这样一个现代化的语境。现代化的语境,中国人就是老老实实做学生,人家都是现代化,有些都是后现代化了。还有可持续发展语境,更多的是制约因素,在可持续发展语境当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发展得挺好,但是现在式微了,因为他们发现致微因素就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又能够通过市场自己解决,比如说碳交易,这对西方的理论大家来讲,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市场是原教主义者认为他们协调市场经济,他们觉得出现的环境问题可以用市场经济制度来解决。环境和气候问题确实是制约因素,但并不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最大的制约 因素其实是科技的巨风险问题。

    2018-09-15 12:38:46

  • 刘益东:

    第三,刚才大家说的颠覆性创新。其实现代化很像延续性创新,一步一步的,好像越来腐越提升,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美好,这样的一个图景。最大的颠覆性创新是什么呢?我研究了二十年科技的巨风险,最大的颠覆性创新是什么我不知道,最大的颠覆我知道,最大的颠覆就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运行和发展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模式,这个模式走到了尽头。所以第三点建议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颠覆性下,中国的学术界能对世界有什么贡献?我可以告诉大家,西方对科技巨风险的研究非常之薄弱,大家是想象不到的。

    2018-09-15 12:39:02

  • 寇立研:

    刚才听了课题组的介绍,听了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很受启发,我也简单地谈几点感受。

    第一,这个研究,还有刚才整个的发言,体现了科学的视角,我们是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没有更复杂的东西,这个很重要。课题组在这个过程中,定量和定性的结合,时然和应然的结合,看到了发展势头,也看到了发展差距,看得比较全、比较实、比较客观,这是我一个非常深的感受。这是这个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而且他们研究了这么多年,长年坚持这个很不容易,但你要看见历史方位是需要一个长时点的,何老师这个课题组很了不起。

    第二,这个研究和刚才各位专家的发言,体现了人文视角,虽然我们是一个科学研究,现代化报告,但是这里面有人,我们看到了物,也看到了人,因为这里面产业结构,提到了就业结构,就业是人,产业的进化和人类的进化是同时来的,蒸汽机之前,手推磨和水力磨,人是束缚在河边的,蒸汽机出来之后,人可以离开河,但是束缚在铁路,因为需要煤,电上来之后,你可以不被地理所限制,更远一点。现在知识经济,人进一步解放了,产业结构的衍生意味着人类解放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了。提到我们正在向知识经济的跃迁,知识经济的就业结构和产品的满足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生产,今后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甚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斗争。在农牧时代,我们跟同村人一起劳动,我们依赖于地缘亲缘关系的交往方式,到工业时代不一样,未来到知识经济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也诞生了新的问题。我们过去的生产方式,那时候我们束缚在地上,但是心灵很丰富。工业时代来临的时候,人们发现,很多东西开始贫乏了。现在我们享受着现代的知识产品,但是心灵面很匮乏,我们有先进的手机,但是看的是宫斗剧,孩子们在沉迷游戏,这是个问题。所以他提出,不断地用先进的生产方式给人创造工作、创造产品,同时丰富人的心灵,可能未来会有个遥遥的指向,这个已经指出了。

    2018-09-15 12:43:02

  • 寇立研:

    第三,还有一个视角,就是刚才各位老师也提出来的,一个国际视角,当人不断地从地缘解放出来的时候,就流散到世界各地去,刚才提到了产业链、价值链,就是这样的。iPhone新品发布,《经济学人》本周出了一篇文章,分析和iPhone背后的产业链,发现几百个厂商在全球各地的分布,绝对不是在美国的,这背后带来一系列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正在面对。中国的几个产业的现代化,绝对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开放体系。我们倒推看过去几个月,政策层面几件大事,比如说“一带一路”五周年大会,比如说中非领导人的峰会,我们发现中国产业是世界存在的,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带来了一个,我们的产业现代化是在国际背景下的,而这种合作大量的是发展中国家。所以,中国将来的现代化是国际背景下的现代化,我们的三次产业跃升是国际跃升,带来的几个特点,一个是我们大量的发展中国家是外生的现代化,很多东西是倒逼出来的,我们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就像我刚才说的,你从脱离河流、脱离铁路,人家是内生的,我们是被人倒逼的,这就带来你的政策走向是什么呢?我们是政策牵引比较强的,我们将来国际化的过程当中,也是政策牵引比较强的现代化路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政治经济的结合、产业和安全的结合,我们意识到产业更替跟国际的关联度有这么大,这也意味着将来报告研究的知识产品的衍生点会越来越丰富。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个大势,可能在他们的交汇点中,我们的现代化报告已经在这个点中可以引出很大的火花,将来我们期待可能会有更大的知识产品出现。谢谢。

    2018-09-15 12:45:17

  • 李鹏:

    三点感受。第一特别有干货,跟大家有同感。这四十年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尽管我们讲不平衡、不充分,但是提高是最快的,我们得承认这一点,说明整体经济政策全貌是符合在初级阶段我们的成长规律的。

    第二,报告有个结论,是不是可以再提高一点,有点评价低了。我们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处于初等发展水平,这边有很多专家,我们整个国民经济状况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我们的收入是中等收入上中等水平,城市化也到中后期了,如果经济结构达到这样一个整体中后期的话,它可能支撑不了我们国民经济的总体状况。所以,如果把时间变量从你们现在的2015年拉长到这几年的话,可能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来,这也是一个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判断,只是一个可能数据的问题,不是研究方法的问题,也不是研究框架的问题。

    第三,十九大提出全面现代化的很多要求,这里面展示了后面很多现代化的蓝图、远景,后面是不是可以加入怎么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很多条件的论证,来支撑我们如何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现代化的愿景。

    2018-09-15 12:48:02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