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阅兵任务确定后,训练是不是马上就展开了?
林虎:接到参加开国大典空中受阅的任务,全队同志都很高兴,立即开始进行受阅编队队形的训练。起初,只用了9架P-51战斗机,编成3个“品”字队形拉开距离跟进,我编在总领队邢海帆的右侧。
记者:当时飞机数量少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林虎:后来聂荣臻到南苑机场看了一下,认为准备参加受阅的9架飞机太少,能不能有更多的飞机,战斗机修不出来,什么飞机都可以,能够安全通过天安门就行。随后,又凑了两架轰炸机、3架运输机、1架通讯机和两架教练机。这样,一共17架飞机,编成5个“品”字队形、1个双机梯队,前后跟进。
记者:当时只有17架飞机,为何人们在开国大典阅兵时看到的是26架飞机呢?
林虎:后来,周恩来副主席看过预演后提出,领队的战斗机飞行速度快,为了增加飞机的数量,你们通过了天安门以后,战斗机可以到观众看不到的地方再转回去,接到教练机和通讯机后边。它飞得慢一点,你转回去再接上去,这样就有26架飞机受阅飞行了。
林虎给新一代飞行员讲光荣传统。
记者:受领空中受阅飞行的任务后,主要面临哪些困难?
林虎:一是时间紧,仅一个月时间。二是机种复杂,特别是机种之间飞行速度差别很大,要组成一个整体空中受阅机群,需要严密的组织协同和多次演练。三是飞行员彼此陌生,来自四面八方,互不熟悉。
记者:当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林虎:当时的气氛很好,工作也好做。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历,驾驶过不同的飞机,但心里都装着一件事,就是力争全队准确、整齐、安全地通过天安门的上空。
记者:当时没有雷达之类的导航设备,是怎样解决引导受阅飞机准确飞越天安门这个问题的?
林虎:那时候没有现在的设备先进,也没有专用的航空地图,只能用北平地图当作航图,用尺子量量算算,把航线标定,选了通县的双桥镇。那里有个比较明显的楼房,上头摆上白布,如果天气能见度不好,只要到双桥上空把方向罗盘对好了,就可以直接飞到天安门上空。通过天安门还有一个问题,不能飞得太偏离地面游行队伍,高度也要刚好,观礼台上的人抬头就能看到,下边游行的也能看到。受阅飞行时,所有飞机在双桥会合,各分队领队机罗盘一定要对好,编好队形,再飞向天安门。
记者:南苑飞行队的首要任务是负责北平的防空安全,为了参加受阅编队飞行,动用了所有的飞机。如果在受阅中受到国民党飞机的偷袭怎么办?
林虎:经过几天的反复研究和推敲,上级向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提交了一个带弹受阅飞行的方案,并得到了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的认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聂荣臻亲自来到南苑机场挑选了带弹飞行的飞机和飞行员。
空军新型战机歼10双机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