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记者:
关于出舱的问题,我们想了解更多的细节。出舱之前,航天员需要多长时间的准备?具体要做些什么?比如他空腹还是要吃一些东西?出来之后,他在二十分钟之内,大约可以行走多少米?谢谢。
王南华:
全国人民和媒体都非常关注这次的出舱行动。刚才刘国宁和吴总书记都讲了,这次神舟七号最大的跨越就是航天员的出舱。刚才有记者问明天做什么?实际上明天航天员除了正常的生活和正常的操作以外,他有一个很主要的项目就是要测试,就是在出去之前和对航天服的功能、各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测,到后天才能正式出去。我想出去时候的过程,咱们还是留点悬念。因为新闻广播从明天到后天,尤其是后天下午,会不断的报道这个事情。
中新社记者:
刚才您提到美国和俄罗斯航天服不同的特点,这次中国的航天服的特点是什么?请您介绍一下,谢谢。
刘国宁:
其实我们国家航天服的设计理念和俄罗斯的航天服比较接近,背包式自主控制的。上午我已经说过,它和海鹰航天服相比在性能和供应方面都是相似的,但是在技术的成熟度、可靠性方面还有差别。因为人家的海鹰航天服毕竟执行过很多次任务,我们还是头一次。我们的特点应该是和海鹰航天服近似,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很多新技术。
我举几个例子。第一,我们的服装轴关节和膝关节,我们借助的舱内航天服的特点,应该更柔软一些。
第二,我们的服装可能更多的采用了一些数字化的东西。因为海鹰航天服毕竟研制的年代是70、80年代的时候,整个技术还不是很普及,所以它的传感器或者测量、显示,它用的都是模拟技术,就像我们的模拟电视一样。我们的飞天舱外服毕竟也是90年代开始研制的。所以我们在飞天服上采用了大量的数字信号,包括画面的传输、数据的传输、信息的采集都是用数字信号。大家都知道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我就不多说了。
第三,飞船和母船之间的联系方式,实际我们用的是CDMA制式。这个和海鹰服不一样,我们数字化程度应该是高一层,但是我们的不足就是成熟度和可靠性确实比不上海鹰服。还有一些服装的细节,我相信过两天大家一看服装就知道了。上面的结构都不太一样,大家一就看知道了。
香港文汇报记者:
各位专家下午好。有一种说法是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头160秒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整个发射的成功。请问是不是这样?请专家具体介绍一下。谢谢。
杨华: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火箭在飞行当中遇到强度,飞机起飞的时候比较危险,在分离时也有危险,中间过程相对来说都有风险,不存在严重不严重。
郑保全:
首先穿越大气层这是最危险的,比较复杂,有大气层的起伏。所以穿越大气层以后垂直往上很快就穿破了,所以咱们垂直发射显得大气层不是很厚,很快就穿过去。穿过大气层以后就好多了,上到天上以后,危险就小多了。
北京商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因为出舱之前我们看到有十个小时的准备时间,我们觉得十个小时时间非常长。包括一些组装、测试和训练。我想知道这10多个小时是怎样的,尤其是它会影响到哪个航天员出来,就是实验会不会成功。尤其是在轨训练,这个会有些什么样的风险,有什么具体安排?
刘国宁:
刚才我前面介绍的时候没有说清楚。人在失重的环境下要做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适应这种环境。我们在地球上由于吸引,我们的血液主要是往腿部分布的。在失重的环境下会出现一种情况,血液会上流,主要是往脑部工学,脑部的也血液会大大增加,人会觉得头昏脑胀。可能你仔细看电视画面就会发现这种情况,航天员上天以后脸都特别红,实际就是一种血液重新分布的体现。
在这种情况下,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一般前两天,第一天、第二天都要休息,休息的目的就是让他重新适应失重的环境。一般的情况下,人在上面在一到两天都是可以适应这种环境的,一般国外飞行经验是一到两天都可以适应。适应了这种环境之后,开始要在上面开始正常工作。所以刚才您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这种关系。我们这次因为出舱活动如果一切正常,是要在飞行上去的第二天出舱。这里面有服装要重新组装,还要进行检测,这些工作安排在什么时候呢?只能安排在第一天。
我们刚才说了,第一天有一个重新适应的环境。按理说,至少不能让他剧烈的工作。所以他工作的任务,对于地面来说不是难,但是由于在失重的环境中,他就要慢慢的干一些事。头一天的时候是十多个小时,主要的就是做一些工作,像服装的组装、测试。为什么做一个在轨训练?因为他在出舱之前,他在舱内要穿上服装适应一下。就像我们新买一套西装一样,出门之前肯定会在家里试一试,道理差不太多,看看各方面是不是合适,包括各方面的功能,也是穿着体验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这是载人训练的过程。
我相信大家看到电视和实况转播的时候,不用太着急,明天、后天这些电视一转播,你一看画面就明白了。
记者:
神六和神七在设计上有什么差别?因为神六和神五坐了一个人两个人,这次坐了三个人,是不是那个椭圆形的范围扩大了一点?谢谢。
王南华:
我想在前几天的新闻报道中已经说的很多了。神舟飞船在设计的时候,返回舱里可以坐载人。神一和神二的时候,当时放一个椅子,其他的放其他的东西。所以现在放三张椅子,正好是原来神舟飞船设计时候的一个内容。所以这个并不没有说返回舱在扩大,不需要这样。
这几天新闻已经讲的很多,神七最主要改造的是轨道舱。原来神六、神五的时候,轨道舱除了航天员在飞行的时候可以做生活舱来用。同时在飞船返回之前,它的轨道舱和飞船分离以后,轨道舱有轨运行很长时间,可以载各种各样的仪器,对地进行观察和科学实验。
这次为了航天员的出舱,所以就把有轨舱不再作为航天系来运行,主要变成航天员的生活舱。最主要的,它为了提供出舱服务的就是气闸舱,这个大家知道,就是卸压,如果不卸压就打不开了,所以要和外面一样人才能出去。等他进来以后,再复压,再回到返回舱。所以这是最主要的改造。为了控压,所以就会带一些气瓶。另外,轨道舱前端还装了同时发射的伴飞的小卫星,这也是这次改造的。
天津电视台记者:
请问专家,在伴飞的飞行当中,我们所了解,它将安装太阳供电磁振,相关的情况请您介绍一下。这个电磁振的寿命,以及即将发生的作用是什么?谢谢。
刘国宁:
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我上午也说了,伴飞卫星就是相对普通的一颗卫星。我们的飞船有两个翅膀,但是实际上在卫星上。卫星对面实况可能除了一面,因为它有装发动机的泵管或者测试管,那么其他的平面都可以装。但是这种用的太阳能电池实际和飞船用的太阳电池一样,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也是为卫星供电的。它的寿命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好象卫星的寿命一般不太取决于电池,因为电池的寿命还是比较长的,一般都是推进剂的因素更大一些。
香港大公报记者:
胡总书记讲是我们自己国产的出舱服进行舱外活动,是不是要选择飞天,就是舱外活动的这部分?这个想跟您确认。另外,神舟系列飞船在今后的发展中会不会和国际空间站接轨?另外从火箭来说,下一代的火箭研究进展的怎么样?谢谢。
刘国宁:
既然胡总书记这么说,你也可以猜测一下,我们不妨看一下结果。我想胡总书记说的是对的。
王南华:
神舟飞船在最开始定载人航天计划的时候,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主要是突破载人飞行的技术。当然,这里面包括很多技术,包括它的图象、返回过程,以及提供人的防控生保的环境。从神舟七号来讲,它是载人航天第二步走的首发船。在二期,最主要的是要突破航天器交汇对接技术。因为这个飞船以后要长时间在空间工作的话,光有一艘飞船是不行的,上面要有一个航天器,需要有运托、载人,我们做的比较早。所以二期最主要的是突破空间交汇对接技术。
当然,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发射一个目标飞行器,然后再拿飞船进行对接。因为在对接过程中刚才刘先生讲了,可能会有很多维修技术、舱外技术,所以第二步走的神舟七号的第一艘船先突破出舱的技术。第二步走的工作现在正在非常有序的进行着,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第二步的成果。
当然,再往后发展,我们想还是要发展更大的空间站。大家也看到了俄罗斯的国际空间站,是多舱段的组装,可以先上去一个核心舱,再从不同的舱段去组装。这个可能是第三步走的计划,现在都在规划之中。
刘国宁:
我来补充一下。航天飞机和和平号对接过,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它在地面对接的时候,因为对接技术大家应该知道,有一半相当于在空间站,另外一半在飞机场。那么在地面起飞的时候,这两个要匹配,我们不能到天上再对接。所以能不能和国际空间站对接,并不仅仅取决于我们想不想对接,比如美国是否愿意把他们的对接标准给我们,我们根据这个标准再设计一个对接,所以这是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它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想对接人家就说可以对接,那是不可能的。我觉得中国的载人航天是开放式的,和西方各个国家合作,包括这次的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合作。将来国际空间站能不能对接,这确实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心愿,可能还取决于其他的因素。
杨华:
我把运载火箭的情况介绍一下。刚才那位先生说的很对。作为长2F载运火箭,载运火箭包括长二系列、长三系列,包括长四系列。作为长2F来说,在运载火箭里现在开始新的系列,其中轻运载火箭,它实际是一个系列,包括小运载、中运载、大运载。还有33吨中运载。所以关键技术在于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