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资料图片)
张再。
朱敬德。
■那一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亲历者
朱敬德:1928年4月生于浙江海宁。曾任水利电力部外事司副司长、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出口公司总经理等职。1997年离休。现居北京。
张再:1928年12月生于江西九江。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工作人员。曾任驻美国公使,驻澳大利亚联邦大使等职。1994年离休。现居北京。
朱敬德的外孙孙同越正在上高中,目前正在利用假期参加建国60年大庆的训练。虽然很辛苦,但他乐此不疲。每天回家后,他都会把训练中的趣事讲给朱敬德听。
60年前,作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朱敬德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亲历了开国大典。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工作人员,张再同样也见证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那时,他所在的位置似乎比朱敬德更有利——金水桥南的观礼台上。
回忆起60年前的那一刻,他们仍然激情难抑。
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
天还没亮时,清华大学学生朱敬德和另外400多名同学就起床了。吃完早饭,在操场排好队,他们从清华园出发。
那是1949年10月1日清晨。他们的目的地是天安门广场。作为学生代表,朱敬德和他的同学们将亲眼目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同样是一大早,张再也赶到了指定地点等待。当时,他刚到中央外事组工作不久。作为中直机关工作人员,他被安排在天安门城楼下金水桥南观礼。
除了他们,当天还有工人代表、农民代表和受阅军队等数十万人从四面八方向天安门广场聚集。
那时的天安门广场呈丁字形,外金水河为一横,向南长长的甬道为一竖,甬道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有红墙城门围挡,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广场,面积比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小很多。
天安门城楼上,正中悬挂毛主席的巨幅着冠照画像,两旁的标语分别为“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城楼上挂了8个红色的大灯笼。
如今已81岁高龄的朱敬德记不清到底走了多久才走到了天安门,他只记得到达广场时已经人山人海,看见人们都在笑着蹦着跳着,大声歌唱,有的人手里还拿着各种彩旗、纸灯、绢花等等,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了人头攒动的欢乐海洋。
朱敬德和同学们走到指定位置席地而坐,反复唱着《团结就是力量》、《解放区的天》和一些民歌,大声说笑着,不知饿也不知渴。
此时,张再就站在长安街的北侧,他站在观礼台上,面朝广场,被这热烈的气氛深深地感染着。
天空原本有些阴沉,过了正午,云层开始变淡,偶尔还透出几缕阳光。
开国大土改:3亿农民分田立命
1950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这是土地改革中湖南岳阳县策口乡农民烧毁了旧地契。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前言】
耕者有其田,以安身立命,凝聚着两千多年来中国农民的热望。
1950年,开国大土改,开始了触及“农之根本”,乃至“国之根本”的大动作。当年6月30日,中央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在全国分期分批土改。至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改成功完成,全国约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以暴风骤雨的气势,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而今60年已然过去,土改也几经变迁,记录着居于庙堂之高的政治理想和作用于农村世界的艰难探索。
【导读】
1978年:小岗村引发第二次土改: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8年:“第三次土改”的现实与前景:产权决定模式
图书:开国大土改全景纪实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当是时赵树理、丁玲、周立波等左翼作家先后以参加工作组等方式深入农村工作的一线,并以各自的声音传达出他们眼中当时的农村状况,或是塑造英雄人物,或是还原复杂的乡村人情生态,或是提醒党领导下的土改工作在基层实际遭遇的问题。【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