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广州四月四日电 题:又到清明祭祖时 三代人看法方式各不同
作者 索有为 李嘉琦
今天是清明节正日,广州市民纷纷扶老携幼来到银河公墓、广州火葬场等场所祭奠先人。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对祭祖有着不同的看法,也就有了各自明确的分工和方式。
家住西关、年过五十的陈先生,不避人车扎堆,携同母亲与太太、女儿,一大早来到火葬场祭祖。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祭品都一切从简。唯一不敢马虎的是婆婆千叮万嘱的纸扎品。”陈太向记者介绍,“两天前,我到仁济西路的纸扎街选购祭品。不过一米宽的小巷,堆满各样‘豪宅’、‘衣裳’和冥币。过道上挤满了四五十岁的师奶和老人。”
站在一旁的陈老太已有八十高龄,硬是要在孙女搀扶下过来探望老伴。陈老太说:“不给老伴烧上些东西,我的心里总不踏实。”
“以前的生活虽然不及现在好,但拜祭祖先却要讲究得多。省吃俭用也得把钱预留下来,给祖先献上最好的。”陈先生回忆起十多年前随父母去拜山的情形:“上山后,我们会拿出铁铲除杂草,烧完纸钱就放爆竹,最后啃甘蔗,将蔗渣丢于坟前。现在好些习俗都被删减,但有些传统的东西应该保留下来。”
对父母为祭祖的事忙里忙外,还有奶奶对烧纸扎品的坚持,刚上大学的女儿表示理解。但她更愿意选择花祭、海祭甚至是网祭这些渐渐流行的悼念方式。
她说:“我前两天刚参加了一个悼念港剧《学警狙击》中‘卧底警察’的网祭。只需移动鼠标,就可以为其送祭品、花圈,我觉得这种方式挺好。”
摆上烧猪、水果、酒、纸帛,点上香,青烟袅袅上升着,一家人向先人深深鞠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