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石油部长日前表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工业化国家的石油储备已经达到创纪录的可以满足60天需求的标准。金融危机成就了发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历史高位,但同时也为未来国际油价的走势埋下了伏笔。
石油危机孕育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1973年至1974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期间,油价上涨了4倍,给主要工业化国家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为降低石油供应短缺或危机对经济的影响,197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规定各成员国必须建立相当于60天净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后来增加到90天)。
根据国际能源组织2009年8月12日发布的报告,截至7月底,OECD国家的原油储备已经超过了27亿桶,能够满足61天的需求,是20多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9%。自1998年以来,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增量占了全部增量的85%,使OECD石油消费量比例略有降低。
除了OECD国家加紧储备原油外,成品油储备在一些主要产油国中悄然兴起。沙特表示,其建设成品油储备库的目的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以确保成品油的稳定供应。
战略石油储备最主要的作用是战略威慑,而不是平抑油价。美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释放战略石油储备没有一次是为了平抑国际原油价格而释放的,都是从保障国内能源供应安全和降低储备成本的角度出发的,这也恰恰是国际能源署要求各成员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初衷。
美国莱斯大学贝克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则赋予了战略石油储备一项新的功能,他们认为政府应考虑将战略石油储备作为限制油市投机行为的一个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