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母为何会出现在韭山?
由于韭山地下泉眼众多,专家们怀疑这种水母是从那段小溪下面的泉眼里冒上来的,但是,管理处的人却否认了这个情况,泉眼倒是有一个,那就是在水库的那个位置,除了山上小溪流下的水外,水库里的水大部分来自于那个眼泉。那么为什么水库却反倒没有呢?针对种种反常地情况,调查人员们决定首先寻找泉眼的源头,因为这种水生物很可能就是从泉眼里出来的,他们将目光聚焦到了韭山洞中。
韭山洞,坐落于韭山南部的地上溶洞,因洞外长满野韭菜而命名,洞内水系发达,景色奇异,是安徽地区少有的喀斯特景观。安徽理工大学资环系刘文中博士介绍,韭山洞这个地区所有的地层跟整个华北大陆是一样的,也就说在寒武纪,奥陶纪包括石炭纪一部分地层全形成于3亿年之前的海洋环境。就说当时在3亿年之前,这个地区全都是海相,形成了一套海相的地层。
经过考证,地质专家向我们描述了韭山洞的形成图景。大约在2.2亿年前,华北大陆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地壳运动,这些地壳运动使原来形成的这些地层发生了抬升和褶皱,由于岩体内产生了很多裂隙,随着地表水的渗透和断层处地下暗河河水的涌入,就在韭山洞这个可溶性岩石当中形成了一个溶洞,而这样的地质变迁倒是与桃花水母的演化进程十分吻合。
桃花水母也会“休眠”?
崔峰说,生命都是起源于海洋当中的,这些生命体会逐渐向陆地中进化,桃花水母这种水母形的个体逐渐进入淡水以后,适应了淡水的环境,就逐渐演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淡水桃花水母,也就形成了完全的一个淡水种类。在崔峰随后对洞内水体的检测中,发现除了洞内水体温度略低于洞外,其他条件都与洞外的水系相同。据此,崔峰做出了判断:桃花水母的出现与韭山洞是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水系,韭山洞水母是韭山洞洞口水系流下去的。
可是,如果说桃花水母是源自韭山洞的话,那为什么十几年来人们却没有在洞中发现桃花水母的任何踪迹呢?崔峰介绍,在桃花水母的一生当中,它还有另外一个阶段,就是水螅体阶段。
水螅体是桃花水母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个体极其微小,在水体中用肉眼很难发觉,在外界环境不利于发育成水母个体的情况下,桃花水母将以水螅体的形式长期存在。
崔峰说,水螅体对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低,在不良的环境下面,水螅体能够生存,或者说桃花水母可以依靠水螅体能够使得这一个物种得以延续,但是只有当外界环境条件非常适宜的时候,桃花水母才有可能会大量出现。足够的光照和温度是水螅体发育成桃花水母的必要条件,由于洞内缺乏这些条件,所以这些水螅体流出洞外时,遇到适合的温度和光照就促成了水母的发育。
谜底揭晓
谜底一:在风力下,水母在水库中慢慢聚集,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群系
那么以前为什么看不到桃花水母呢?在水库边,崔峰一遍又一遍地思考着这个问题。一阵风之后,水库水波的流向引起了他的关注。这股水流是由北向南行进的,这与当时的风向有关系,而小溪流向水库的水是由南往北来,有没有可能是由于风力的关系,将大量出现于水库泉眼的桃花水母吹向了小溪,又由于受到小溪相反水流的阻挡,从而淤积在了那一段小溪里呢?
但是,这也只是一种推断,在凤阳气象信息中心,调查人员对前几天韭山地区的温度和风力进行了了解。
凤阳气象局吴玉华副局长说,根据看到的气象资料,在桃花水母出现的那段时间,韭山洞是以偏北风为主,风速在三级风左右。三级北风完全可以带动水流把这些微小的生物吹向小溪,这也就是为什么桃花水母独独出现在小溪里的原因。
谜底二:桃花水母珍贵是因为它在进化史上的地位一点都不比大熊猫差
关于安徽凤阳韭山水库大量出现桃花水母的原因,终于被找到了,那么桃花水母的重要性在哪儿呢?专家说,它作为生物进化过程当中的一个独特物种,在进化史上的地位一点都不比大熊猫差,而且作为一种独特的基因保留的品种,它对于我们今后研究的学术价值,意义非常深远;同时,作为一个珍贵的濒危物种,能够突然大量出现在世人眼前,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专家告诉我们,除了因为天气温度好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近些年来凤阳韭山水库的水质是逐年变好,这才是一个决定的基础。如果今后还能保持这样的趋势的话,那么相信这个桃花水母出现它绝对不是一次两次。凤阳的有关部门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准备对桃花水母进行繁殖方面的研究,希望今后人人都能够欣赏到这一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