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突出工业园区支撑,迈出经济结构调整新步伐
把宁东基地等工业园区建设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发展新产业,促进新转变,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
以园区建设吸纳产业聚集。针对工业园区经济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的现状,坚持一手“抓大”、一手“促特”。始终把宁东国家重点开发区作为自治区“一号工程”,集中会战,重点建设,确保新建续建重点项目21个、建成投产22个,完成投资超过400亿元;大力建设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石嘴山、太阳山、中卫工业园区,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实现产值650亿元,增长20%以上。做优做特县(市、区)工业园区,选准产业定位,注重政策引导,推进灵武羊绒制品、永宁生物制药、平罗循环经济、贺兰清真食品、吴忠穆斯林用品、青铜峡新材料、中宁新材料、石嘴山机械装备、固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盐化工等十个特色园区差异化发展,产值增长15%以上。建立园区考核评价体系,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扶持投资强度大、建设速度快、投入产出高、节能减排好的工业园区做大做强。
以创新改造力促产业升级。认真执行“五优一新”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瞄准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的高端,做大做强战略主导产业,择优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加快提升羊绒精纺、葡萄酿酒、枸杞加工等特色产业。把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完成技改投资155亿元,增长20%以上。务必抓好宁夏石化500万吨炼油、西部聚氯乙烯4万吨糊状树脂、锦宁铝镁75万吨铝镁合金等50个重点技改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组织实施100个重点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试产项目,新建3个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促进工业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重新确定自治区重点工业企业并实行动态管理,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上大项目、兼并重组、产业整合等实现超常规发展。支持神华宁煤、宁夏电力、宁夏石化、中电投能源铝业、国电英力特等企业快速壮大,推进宁夏发电、中色东方、天地奔牛等企业乘势扩张。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保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措施。对销售收入和利税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自治区将重点扶持,在申请技改、项目扩建等方面,享受自治区有关部门单列的待遇。积极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形成大中小配套、多极化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以节能减排促进清洁生产。牢固树立“宁可牺牲GDP也要保护好环境”的意识,严格执行“十条铁律”和30条意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评估,严格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督考核。继续在铁合金、电石、碳化硅等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电价和能耗限额管理,奖励节能减排先进企业。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坚决杜绝限制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上马。扩大循环经济试点,培育清洁能源等永续产业,提高排放达标率和“三废”利用率。组织实施好10件环保实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大植树造林规模,有效增加森林碳汇。
五、突出 “三大示范区”引领,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新跨越
建设 “三大示范区”,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举措,是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总抓手。必须以示范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兴旺。
立足西北、放眼全国,抓好示范点建设。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效益经营的要求,全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三大示范区”。集中力量先抓好100个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点,建档案、作比较、看效益,重点扶持,逐步升级。加强示范点与区内外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实行首席专家和技术团队负责制,做到每个特色产业、每个农业类型都有示范点,力争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新技术、新品种到位率达到90%,农机化综合水平70%,科技贡献率70%,带动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品质三上台阶。
挖掘优势、提质增效,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实施百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深化耕作制度改革,推动冬麦北移,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330万吨以上,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力争枸杞、红枣、苹果、温棚蔬菜、优质水稻、淡水养殖等规模均达到100万亩。加快马铃薯良繁体系建设,提高马铃薯品质和效益。提速发展设施养殖,做大做精清真牛羊肉和奶产业,促使农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效益更好。
精深加工、转化增值,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引进支持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组扩张,形成产业链接紧密、技术装备先进、专业分工合理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力争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5家、超5亿元的10家、超亿元的50家。继续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冷链保鲜、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电子交易等体系,健全营销网络,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认定和商标注册,着力培育一批宁夏著名、国内驰名、国际知名品牌,使更多绿色、有机农产品和清真食品打入国内外高端市场。
多轮驱动、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年计划投入“三农”资金26.9亿元,增长39.6%。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4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基本农田30万亩。加大政策惠农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山川、区域劳务合作,区内重点项目优先使用本地农民工,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增收渠道,确保劳务输出规模不减少、收入有提高。鼓励支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帮助农民实现多元增收。
六、加快建设“三大口岸”,带动现代服务业快发展
进一步扩充“三大口岸”功能,培育做强“六大物流中心”,畅通车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使服务业提速升级。
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依托“三大口岸”,挖掘地缘空域优势,构建陆海空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的现代化运输大格局。高标准建设宁夏国际空港,引进国内外大型空运集团,在增加国内航线的同时,争取开辟银川至迪拜等国际航线,开通银川至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旅游包机,打通联接世界的“空中走廊”。延伸银川、惠农陆港口岸功能,密切与天津、青岛、连云港等港口的合作,力促“公铁联运”“铁海联运”“空地联运”,开辟便捷畅通的“出海通道”。谋划争取过境动车组直达我区,早日实现3小时通西安、兰州等周边城市,8小时达北京、郑州、武汉等中心城市,构建稳定迅速的 “快铁通道”。建设完善“六大物流中心”和“十大专业市场”,形成覆盖全区、辐射周边、通江达海、联接国际的现代化物流体系。
精心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依托特色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景区景点,深度开发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三大板块”。建设阳光沙疗福地、塞上避暑宝地、黄河金岸胜景、民族风情家园等新型景点,力争黄河大峡谷、须弥山石窟、水洞沟遗址进入国家风景名胜区,建立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特色旅游经济圈,打造西部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提速发展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力促招商银行银川分行早日挂牌运营,积极引进民生银行、中信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创办金融消费公司和地方保险机构。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扩大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覆盖面。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公证、评估代理等中介服务。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促进“三网”融合和网络升级换代,建设 “数字宁夏”。
进一步繁荣活跃城乡市场。认真落实国家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深入推进“双百”“三新”“万村千乡”和“农超对接”等商贸流通工程,继续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工作,增加品种类别,扩大补贴范围,拉动农村消费。发展壮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引进培育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连锁集团。重点培育文化娱乐、研发设计、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消费热点,促进农村与城市消费、传统与现代消费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