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资、消费持续增长,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大
2008年,全省投资和消费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增速放缓,参与泛长三角经济金融合作进一步深化,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力度不断强化。
1.投资较快增长,结构继续优化。在“861”行动计划带动下,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88.9亿元,连续4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见图6)。同时,结构继续优化。第一产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增长66.4%,比上年提高61.1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最高水平;六大高耗能行业则大幅回落,全年增长12.5%,比上年回落37.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过半,成为推动全省投资增长的主体。自筹资金仍是主要资金来源,比重较上年上升5.6个百分点,而国内贷款资金比重下降。
2.消费增幅创新高,城乡差距缩小。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2%和18.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市场保持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4%,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创12年来最好水平(见图7)。其中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3%,城乡增幅差距由上年2.9个百分点缩小为0.7个百分点。
3.对外贸易增速放缓,部分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增长28.3%,较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8.8%,回落0.2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7.6%,回落3.7个百分点。2008年下半年,汽车及零部件、家电等耐用品出口加工企业,以及资源型进口加工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为突出。
4.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取得新进展,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吸引省外资金达3226.5亿元,增长49.3%,半数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1.2亿美元,增长20%。目前,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申请已获国务院批准,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已经启动,这一示范区将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专栏 2:安徽省与泛长三角区域经济金融合作
2008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安徽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安徽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这是中央第一次向国内外正式公开提出“泛长三角”概念。在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安徽将被纳入“泛长三角”规划范畴。
近年来,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目前,该省与苏浙沪已先后签署6个省级双边合作框架性协议、12个城市间合作协议;2008年向华东净输出煤炭2393万吨;向华东输送电量243亿千瓦时,净输出量居全国第2位;该省50%以上的省外投资来自长三角,60%以上的劳务输出集中在长三角;企业间渗透逐步深化,仅在上海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的安徽企业就达1.5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60亿元。马钢集团在长三角已经建立10多家生产企业和大批销售网点,海螺集团在苏浙沪先后投资建立了17个子公司。
同时,安徽与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也日益密切。一是部分长三角地区中外资银行落户安徽。上海浦发银行于2000、2007年分别在芜湖、合肥设立分行,东亚银行于2008年在合肥设立分行。该省还积极筹划引进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浙商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来皖设立分支机构。二是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开始参股安徽中小金融机构。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2008年4月与安徽黟县农村合作银行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三是安徽金融机构开始走向长三角地区。2008年底,徽商银行南京分行获批,并将于2009年一季度正式挂牌营业。四是区域金融服务一体化不断推进。2007年的12月起,小额支付系统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业务在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地区正式上线运行,为区域内数百万家企事业单位的异地跨行票据结算提供更为安全和高效的服务。
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经济金融互补性较强,两地经济金融合作的广度、深度必将不断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