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春季,水质状况良好;夏季,15%水域无机氮含量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90%水域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全部生物残毒检测样品中铅含量偏高,部分生物体内镉、砷和石油烃含量偏高。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差,浮游植物密度高于正常波动范围,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密度低于正常波动范围,夏季,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17 805×104个细胞/立方米,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平均密度分别为 5 661个/立方米和43个/平方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7、3.86和2.02。
连续五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大亚湾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稳定,水质状况基本保持良好。部分生物体内铅和镉的含量始终偏高,砷和石油烃含量呈增加趋势。受“热污染”和港口建设等海岸带开发活动影响,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浮游植物数量增加,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数量减少,浮游植物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别由2004年夏季的3.11和3.19降为2008年的0.97和2.02,渔业资源衰退。大亚湾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为生境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异常和环境污染。主要影响因素是围填海、“热污染”和陆源排污。
珠江口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氮磷比失衡,90%以上水域无机氮含量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40%水域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生物体内铅、镉、砷、汞和石油烃含量偏高,尤其是100%的生物残毒检测样品中铅含量偏高。栖息地变化较大。生物群落结构状况较差,浮游植物密度春夏季变化不大,生物多样性较差、均匀度一般,夏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25~3.10,平均为1.41,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06~0.89,平均为0.44。浮游动物密度低于正常波动范围,底栖生物密度高于正常波动范围。鱼卵、仔鱼数量有所增加。
2004~2008年珠江口春夏季浮游植物平均密度(×104个细胞/立方米)
季节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春季
|
26.7
|
0.7
|
2 510.6
|
11 562.4
|
333.7
|
夏季
|
2 262.9
|
19.8
|
3 158.0
|
5 388.7
|
595.8
|
连续五年的监测结果表明,珠江口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稳定,始终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和氮磷比失衡状态,丰水期无机氮平均含量均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生物体内铅含量始终普遍偏高,石油烃和汞含量呈增加趋势。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春夏季的季节变化幅度趋于缩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浮游动物数量下降,底栖生物数量近两年呈增加趋势,鱼卵、仔鱼数量也呈增加趋势。珠江口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为富营养化、环境污染、生物群落结构异常和生境改变。主要影响 因素是陆源排污、围填海和资源过度开发。
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监控区内40%的水域石油类含量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悬浮物浓度较高、透明度低,区内三分之一区域沉积物有机碳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栖息密度及生物量呈逐年递减趋势,2006年以来鱼卵、仔鱼的数量显著下降。
徐闻灯楼角至水尾角沿岸的珊瑚礁监测结果显示,该区有65种珊瑚虫纲动物分布,其中柳珊瑚和造礁珊瑚种类多样性丰富,分别为23种和35种。放坡和水尾角两个监测区域的活珊瑚盖度均为15.5%,珊瑚礁死亡率分别为18.3%和7.6%,放坡极个别珊瑚出现白化现象。
2004年以来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水尾角活珊瑚平均覆盖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珊瑚礁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适应低光照环境的角孔珊瑚和软珊瑚数量明显增加,活珊瑚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网箱养殖、底播增殖等海水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填海造地及海洋工程建设等沿岸开发活动导致的海水中悬浮物含量增加、珊瑚表面沉积物沉降速率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石油类污染是造成水尾角造礁珊瑚退化及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