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实施两周年
自2005 年7 月21 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至2007 年7 月20 日,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平稳实施两周年。在这两年里,人民银行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步上升。市场微观主体经过努力调整逐步适应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利润大幅上升。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育了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增强了宏观经济运行的灵活性。
一、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是大力推进外汇市场建设,为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供制度支持。通过引入国际通行的询价交易方式、做市商制度,改进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有力地促进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的发展,大力发展银行间人民币远期、掉期市场。二是在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建立人民币汇率间接调控体系,建立了外汇一级交易商制度。三是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四是改进外汇管理,逐步实行外汇流出入均衡管理,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二、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不断增强,人民币有效汇率稳步上升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管理和调节,汇改两年来人民币汇率总体升值,充分体现了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其中,人民币对日元升幅最大,两年累计升值近20%;对美元次之,两年累计升幅近10%。此外,人民币有效汇率也呈上升态势,表明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总体升值。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测算,截至2007年6 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比汇改前上升6.2%,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比汇改前上升6.3%,升幅高于欧元、英镑、新加坡元等大多数货币。从较长时期看,自1994 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在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背景下,人民币有效汇率保持了总体上升的态势,累计升幅较大。1994 年初至2007 年6 月末,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分别升值27.5%和37.8%,与外汇市场供求状况是相适应的。
表4:2005 年6 月至2007 年6 月主要货币有效汇率升值幅度
三、微观主体积极应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逐步适应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汇改后,汇率的价格调节功能逐步释放,对微观主体的正向激励机制逐步显现。商业银行、外贸企业以及居民的汇率避险意识明显提高,主动调整自身的资金运作模式,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较为有效地规避了汇率风险。一是逐步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企业通过与外商主动谈判,建立双方分摊风险机制。二是积极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汇率避险。2007 年上半年,企业运用远期结售汇工具签约额同比增长2.8 倍,约占进出口总额的7%。三是调整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管理,适当增加内销比重。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五是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压缩生产成本。六是增强产业集群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一些省的民营企业以专业市场为依托,构建生产、研发、销售网络并逐渐扩张,形成分工精细、协作配套的“块状经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总体看,微观主体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应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逐步适应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改善,对汇率变化的调整能力和承受力明显高于预期。
四、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汇改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我国外贸企业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实行品牌战略,有力地促进了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在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力下,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加快向内地产业转移,产业梯度转移效应开始增强。
总体看,两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必须认识到,汇率调整对解决对外失衡有一定作用,却不是根本和唯一的政策工具。此外,人民币汇率问题正在成为一些国家针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重要借口,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风险有可能进一步增加。2007 年6 月16 日,IMF 表决通过了《对成员国政策的双边监督决定》,在此决定下实施的监督有可能使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承受更多的压力,其影响值得关注。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按照“三性”原则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发展外汇市场和改进外汇管理。同时,要着力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