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上半年,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提示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控制信贷投放的规模和节奏。同时,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着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工作,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中劣质企业的贷款投放,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消费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转换盈利模式。
四、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国际标准不断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着力加强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益。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较改制前有显著提高。截至2006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1%、13.6%、12.1%和10.8%,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3.8%、4.0%、3.3%和2.0%,税前利润分别为715亿元、670亿元、657亿元和174亿元,财务状况呈现根本性好转,财务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为促进国内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交通银行于2007年5月1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中国建设银行也宣布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90亿股A股。有关部门正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研究论证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中国农业银行也抓紧推进股份制改革各项相关基础性工作。
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一是资金支持政策逐步落实。截至6 月末,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采取发行专项票据和发放专项借款两种方式,共计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安排资金支持1661 亿元,占核定的资金支持额度的99%。对浙江等14 个省(市)辖内的505 个县(市)兑付专项票据311 亿元。二是资产质量明显提高。随着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按照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6 月末,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2972 亿元,与2002 年末相比下降了42%;不良贷款比例为9.6%,比2002 年末下降27.3 个百分点;历年亏损挂账为586 亿元,比2002 年末下降55%。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分别达到12.0%、8.6%、14.6%。三是支农资金实力显著增强。6 月末,农村信用社股本金、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为2089 亿元、43354 亿元和30831 亿元,分别比2002 年末增长388%、118%和121%。四是支农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6 月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4360 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2002 年末的40%提高到47%;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 年末的81%提高到93%。农户贷款余额11840 亿元,农户贷款户数超过8064 万户,占全国农户数的34%,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数的75%。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全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长呈现加速趋势,2007 年上半年尤为明显。应该看到,农村信用社对“三农”提供有力资金支持的同时,部分农村信用社贷款增长过快,存贷比过高,加上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贷款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农村信用社应合理安排贷款投放,加强信贷资产管理,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实现稳健经营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一是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2007年5月18日人民银行宣布,自5月21日起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五的幅度内浮动。二是完善银行结售汇制度。规范银行结售汇业务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不同银行分别实行核准和备案管理方式。对个人结售汇实行5万美元年度总额管理,较好地满足了个人持有和使用外汇的需求。上半年,个人购汇129亿美元,同比增长2.6倍。三是积极扩大对外金融投资,支持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投资品种从固定收益类放宽至股票类和结构性产品,允许信托公司开展QDII业务。截至6月末,累计批准各类QDII额度205亿美元,对外投资额度累计使用72.9亿美元。四是严格控制外债增长,分阶段调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国内资金。五是加强和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业审批和监管,严格控制外商投资高档房地产以及并购或投资境内房地产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