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毕节模式”彰显科学发展魅力

2011年11月30日09:0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开发扶贫 扶贫攻坚 扶贫开发工作 科学发展 扶贫模式 开发治理 海雀 生态建设 人口控制 发展轨迹

23年扶贫攻坚,作为我国惟一设在极贫地区的改革试验区——贵州毕节试验区旧貌换新颜。陈林摄 

本版导读

贫困,一个深深困扰人类发展的顽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最近十年,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联合国发布的减贫统计数据表明,世界减贫数量的70-80%是中国完成的。中国是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

在中国向贫困发起的攻坚战中,作为我国惟一设在极贫地区的改革试验区——贵州毕节试验区成就斐然,独树一帜。持续23年的毕节扶贫试验,引起了世界各国扶贫专家的极大兴趣。

毕节试验区走过了怎样的扶贫道路?何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反贫困样板?在中国新的十年扶贫攻坚战打响之际,本报记者深入毕节试验区,探究“毕节模式”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轨迹。请看本报记者发自毕节试验区的扶贫报告——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地区,山海苍莽,峡深流急。一句“乌蒙磅礴走泥丸”,道尽了这里的沧桑与风情。

多年来,绵延的大山就像一把大锁,遏制着毕节发展的脚步,使其成为我国西南贫困带的核心区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更是让联合国有关机构将毕节划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穷则思变。面对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毕节人以绝处求生的勇气,在“中国最穷改革试验区”中奋力探索,催生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毕节模式”,创造了扶贫攻坚的奇迹。

初冬时节,记者沿着蜿蜒山路,驱车进入山高谷深的毕节大地,路途间满目青山绿水,一座座小青瓦、低墙裙、雕花窗的黔西北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铁路、高速公路在飞速延伸:一幅毕节试验区扶贫攻坚,科学发展的壮丽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相关阅读: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