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扶贫,在华夏大地上深入推进
新世纪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亮点解读
新华网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林晖)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正式公布。十年来,我国认真贯彻实施《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使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大道。
扶贫,在华夏大地上深入推进……
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
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扶贫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把贫困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政策的执行力。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废止。从此,农民告别缴纳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十年里,我国还相继取消牧业税、生猪屠宰税和农林特产税,全面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饮水、电力、道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
这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的率先在贫困地区实行,有的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其中,免征农业税试点、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国家新安排的公益性基本建设项目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等政策,率先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
政策之外,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三农”和扶贫开发领域。据统计,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3年的2144.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579.7亿元,年均增长21.9%。
农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十年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受益。
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扶贫开发的成就:全国农村扶贫标准从2000年的865元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以此标准衡量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00年底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268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
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从2001年至2010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658元增加到11170元,年均增长17%;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23元增加到559元,年均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2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273元,年均增长11%(未扣除物价因素)。上述数据的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务院新闻办16日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郑重宣布,十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中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际合作共享减贫经验
贫困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十年来,我国不仅致力于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贫困问题,也注意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的减贫理念和成果,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在扶贫开发领域的经验和做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扶贫领域共利用各类外资14亿美元,加上国内配套资金,直接投资总额近200亿元,共实施110个外资扶贫项目,覆盖了中西部地区的20个省(区、市)300多个县,使近2000万贫困人口受益。
同时,外资扶贫作为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减贫理念和方法,如参与式扶贫、小额信贷、项目评估和管理、贫困监测评价等,逐步应用于中国扶贫实践中,在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工作水平、开发扶贫队伍人力资源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十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减贫事业,致力于构建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平台,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减贫经验,共同发展进步。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共完成了40多项国内外扶贫理论与政策研究,培训了91个发展中国家的720名中高级官员,举办了上百次减贫方面的高层对话会、研讨会、名人论坛和双边互访减贫交流,与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发展中国家签订减贫合作协议或共建减贫合作中心,在扶贫领域的交流逐步深化。
(林晖)
相关阅读: